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发展早已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最近一段时间,随着DeepSeek的火爆出圈,这一话题再次激起教师群体的讨论与实践应用的热情。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DeepSeek、豆包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席卷各行各业的同时,也在深刻改变教育的面貌。一个显见的事实是,由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肉眼可见的效率提升让教师变得兴奋异常。但狂欢之余,这种变革究竟是让教师变得更“上进”了,还是让他们变得更“依赖”了?教师在技术迭代发展的过程中,个体是否有真正的成长?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所以,本期我们邀请了来自高校、基础教育领域的专家代表,一起讨论人工智能如何更好地赋能教师发展这一话题。 对中小学教师而言,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应用的初衷是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并带来个人的成长。有专家指出,过去尽管信息技术赋能教师发展和教育教学的声量很大,但在落地应用层面,教师更多将其作为获取海量信息、完成批改作业等任务的一种工具,甚至有教师过度依赖AI帮助,形成“偷懒思维”。比如在备课时奉行“拿来主义”,将AI生成的教案直接复制并应用——这种现象也引发了广泛的担忧:AI是否正在削弱教师的创造力和反思能力? 不仅如此,长期研究教育信息技术的冯晓英教授还提到,“教师态度矛盾化、认识浅层化、应用简单化、培训碎片化”的困境也是真实的存在。“拥抱技术者”与“排斥技术者”总是走向天平的两端,让教育局外人甚至局内人都莫衷一是。即使在“拥抱技术者”的阵营中,如蔡可教授所言,“善用AI”与“不加辨识地依赖AI”,也可能带来教师群体的两极分化。 不过,尽管我们列举了AI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诸多“风险点”,还应清醒地认识到,在时代的浪潮中,AI素养将成为教师的核心素养之一。而教师的AI素养,除了熟练运用AI驱动的教学工具之外,赋能教师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力提升,助推教学模式创新与知识结构更新等,更应该成为题中之义。如蔡可教授所言,优秀的教师通常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素养,能够合理利用AI工具实现个性化教学的目标、创新教学模式。此外,教师还需要理解AI背后的原理,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判断AI生成内容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如此,AI在赋能教师发展上方能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 “积极拥抱”与“谨慎使用”当是教师面对AI的“一体两面”。AI已来,我们既不必将其当作洪水猛兽,敬而远之;也不可盲目崇拜,失去自我。与此同时,教师所担心畏惧的“AI取代教师”,在专家看来至少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成为现实。AI应用不应也不会削弱教师的主体性,而应增强教师的创新能力。正如黄慧校长所言,AI让教师更强的关键,不在于AI本身,而在于教师如何利用AI提升教学质量和教育智慧。教师应保持好奇心,同时保持对教学的热爱——热爱可抵岁月漫长,亦可抵外界喧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