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6日 星期三
兴华科教:铺就科学教育新人成长之路
本报记者 万景达

    “三年前我想象不出自己如何站上科学课堂,兴华的求学经历让我看到了一位真正的科学教育者的模样。”日前,广西师范大学(简称“广西师大”)的一间报告厅里,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小学科学教师张倩面对在座的学弟学妹无限感慨,一年多前的她还是广西师大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的一名研究生,“人的一生能遇到几次这样的良机呢?请大家一定不要错过兴华”。

    什么是张倩口中的兴华,它又为何被如此推崇?2008年,深耕物理教育20多年的广西师大教授罗星凯接下了承办学校科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担子。面对科学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亟待补齐综合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实践短板的挑战,“桂林兴华科学教育研究院”和“兴华(科学技术教育协同创新)平台”先后应运而生,学生成长最需要,但往往又最不容易得到满足的创新实践学习需求和探究实践活动条件获得了制度化的保障。

    “在科研绩效考核的压力下,一群大学教师还能把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花在学生创新实践上,正是有了‘实践育人’的动力和‘兴华平台’的合力,这也是学生眼中‘兴华’的魅力所在。”罗星凯表示,近年来由于国家的高度重视,科学教育的大环境明显改善,但优秀科学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身边的良好小环境,兴华为他们提供的正是这样的条件。

    在广西师大,提到“兴华”,很多学生想起的是兴华创新实践师资班(简称“兴华师资班”)。师范生要提升教学能力,就需要“临床实践”的机会,但这一“刚需”常常不容易得到满足。罗星凯发现,中小学对新设课程的师资需求也是一种“刚需”,将两种“刚需”对接,也就是将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习升级为中小学新设课程渴求的师资补强,就是一举化解两大难题的创新。但这对于还是实习生的准教师来说是颇具挑战的,“他们连走都还没学会,怎么能去跑呢?”

    于是,“兴华团队”汇聚项目志愿参与者,将自身基本教学能力提升的目标融入新课程教学任务的顶岗中。兴华师资班作为对项目志愿参与者的岗前培训,由此成为汇聚科学教育者的开放平台,迄今已举办27期,惠及34所高校的1094名学生和138个用人单位。

    汉江师范学院学生姜心懿去年暑期在第27期兴华师资班度过,这40天让她终生难忘。她不仅学到了制作水火箭、落体缓降装置等探究实践本领,学会了Arduino、Mixly等软件的使用,而且经历了不断发现问题、进行头脑风暴、最终解决问题的切身体验。“这是我以前的学习中所缺少的。”她告诉记者,聆听了多位专家和行业头部“大拿”关于科学教育的示范课后,“我对科学教育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走进兴华的实验室里,一众新奇有趣的实验装备让记者大开眼界,这里是兴华学子日夜奋斗的赛场。“曾记得503那些不眠不休的夜晚,总能看见黎明的曙光,这让我充满希望。”在第25期师资班结业学员为主体的结项学习成果展现场,学员叶凌宇告诉记者,他和同学挥洒数十个日夜汗水后,共同发明的“向心力演示仪”引起了记者的兴趣。这是他在兴华的“毕业设计”,获得了“格致杯”物理师范生教学技能展示与交流活动的物理自制教具一等奖。今年9月,他将赴华中师范大学读研。“是兴华给了我未来的希望。”叶凌宇说。

    从课堂到课堂,走出校门的学生还要参加“双选会”,加入“兴华科教支教队”或签约合作单位,进行为期半年的兴华创新实践。

    去年,广西师大2023级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周家卓通过“双选会”决定到北京海淀上庄学校实习。从2024年8月底到2025年1月,他负责学校部分班级科学教育课程的教学工作。130多天的时间里他赢得了学校领导的信任和学生的喜爱,学校也为他抛出了入职的橄榄枝。本科就读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的他在大三那年冬天与兴华结缘,罗星凯一句“不在乎你走进来时的样子,只在乎你走出去时的身影”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本科毕业后他如愿考上广西师大的研究生,去年已是第二次加入兴华。

    如此从兴华走出去的新人,自然成了用人单位的“香饽饽”。记者来到广西师大时正值招聘季,来自广西乃至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来到这里“淘宝”。广西北海市实验学校教师刘小英就是从兴华走出的第一届学生,曾经的兴华学子现在成了招聘学弟学妹的教师。旧地重游,她感慨万千:“兴华让我有了今天的底气,我也相信兴华培养出来的教师。”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