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简称“华东师大”)党委书记梅兵一直高度关注教育数字化。
自2021年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实施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先后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华东师大的研究团队面向江浙沪部分中小学教师、校长开展了专项调研,发现近年来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持续推进,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还面临一些问题。
梅兵提出,教育数字化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牵引的力度还不够,赋能教育提质增效作用还不十分明显。“大部分受访教师、校长对教育数字化持积极响应的态度;但以技术为中心、以产品为导向,重技术应用轻人的发展、重技术功能轻教育功能的情况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
另一方面,教师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能力和动力尚显不足,数字素养仍有待提升。不少受访教师表示,对数字化、智能化新兴技术的知识与技能储备不足,将数字化应用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能力有待提高,且与传统教育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结合运用不够充分。
此外,梅兵还提出,协同合作、系统集成的叠加效应尚未释放,教育数字化数据保存、资源供给和流通共享仍要加强。她在调研中发现,教育数字化中的各方协同合作、各类平台产品的系统集成不够,重复建设、功能分散和数据孤岛、数据流通壁垒现象依然常见。
今年两会期间,梅兵针对在调研中了解到的教育数字化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梅兵认为,应强化以人为本、成效为先、教师为要“三个观念”。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需求为导向,注重教育规律和人的发展规律,推动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梅兵期待,通过加强对教育数字化应用效果的科学合理评估,确保数字化手段能够切实提升教育质量、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发展。
“同时要加强教师数字素养和技能培训,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将切实有效的传统教育方法与数字化手段相结合,探索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梅兵说。
梅兵还建议提升人机协同、数字资源建设、数据运用合作“三种能力”。要通过专项培训和实践指导,提升教师和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的人机协同能力;完善数字化平台建设,加大免费资源供给,提高优质资源的覆盖率和使用效率;建立统一的教育数据标准和伦理规则,优化资源供给与合作途径。
针对优质教育数字资源供给的难题,梅兵提出建立持续投入、数据保存、平台互通“三个机制”。实施“建设+运营”相结合的持续投入机制,确保教育数字化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牵头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数据格式,推动不同公司产品和平台的兼容性建设;通过搭建统一的教育数字化平台,降低技术门槛,鼓励企业、学校和个人共同开发低代码、低成本的教育数字化产品。
“教育必须致力于培养具备数字化生存与发展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跨界合作、终身学习等综合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梅兵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