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刊发“数智时代教师为与不为”策划后,有读者发来读后感,并在策划立意之上得到了新启发。作者从新技术开源的角度解读教师成长、教育发展为何也需要开放的姿态。
————————————————
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深度求索)以其卓越的性能、亲民的使用成本,特别是开源的胸怀,让教育领域感受到数字化浪潮的力量。作为新时代教师,我们既要守住使用新技术的师德底线,也要秉持长期主义的育人理念,更要主动拥抱“开源”的星辰大海。
一要擦亮“前瞻之眼”,穿透教育迷雾,洞见时代经纬。新时代教师既要把握“双减”政策的深层逻辑,又要预见人工智能重塑教育的可能;既要理解新课标对核心素养的明确定位,也要思考如何培育具有批判思维、数字素养的未来公民。
二要激活“内驱引擎”,让专业成长永葆澎湃动力。我们要通过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掌握跨学科教学能力;借助脑科学优化教学设计,在直面人工智能挑战中锻造不可替代的育人智慧。
三要构建“共享生态”,让思想之光交相辉映。在学术沙龙上碰撞课程创新的思维火花,在“云”端实现跨区域教科研,在跨校教研中分享差异化教学的系统方案,让每个教育者的“独门秘籍”都成为推动行业进步的力量。
选择“开源”是一场对传统的深刻变革,这要求我们跨越自我设定的界限,拥抱更加开放和协作的教育未来。这绝非易事,需要我们打破“知识私藏”的惯性,不再局限于个人的小天地;需要我们有破茧成蝶的勇气,敢于在开放共享中直面同行的比较与评判,不再畏惧自己的不足被暴露,将每一次反馈视为成长的机会;还需要我们具备滴水穿石的恒心,在持续输出中实现专业精进。每一次分享、每一次交流,都将是对教育智慧的磨砺和升华。
开源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实践更是一场对教育生态的重塑,有助于教师之间打破“门户之见”,不再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而是跨地域、跨学科,形成更加紧密、多元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不仅能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更能激发教育创新的活力。当教师的智慧和经验在共享中汇聚,课堂将不再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场所,而是师生共同探索、共同创造的乐园。
开源精神还将影响教师的职业成长。我们将不再孤军奋战,而是形成更加紧密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共享资源、交流经验、协作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这种成长不仅是个人的进步,更是整个教育行业的提升。
选择了“开源”,我们便成为教育星火的传递者。教案、反思、创新都将成为他人攀登教育高峰的阶梯,成为点亮同行者航标的灯塔。每个教育者都是源头活水,为教育的河流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又是浩荡江河,汇聚成推动教育进步的不竭动力。
真正的教育智慧在共享中生长、在开放中永恒。教育路上,我们既是探索者又是实践者,既是受益者又是贡献者。新时代教师当以开源精神为帆,以育人使命为舵,在教育的汪洋中乘风破浪,携手书写教育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武汉长江实验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