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05日 星期三
特别报道
擎起育人精神火炬 铸就教育强国脊梁
——“教育家精神2025年巡回宣讲”优秀教师事迹扫描
本报记者 韩世文 康 丽

    2月25日,“教育家精神2025年巡回宣讲”首场报告会结束后,优秀教师代表合影。本报记者 张劲松/摄

    “我是流着泪听完整场报告会的,他们的事迹既是对教育初心的叩问,也是对职业使命的唤醒,让我对教师的使命与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安徽省宁国市西津小学校长罗林听完优秀教师的事迹后由衷地说。

    2月25日,教育部启动教育家精神2025年巡回宣讲活动,来自我国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领域的25位优秀教师代表分赴北京、山西、上海、安徽、福建、江西、河南、重庆、贵州、陕西、青海等11个省份开展巡回宣讲。他们以理想信念为灯、以仁爱之心为舵,生动诠释着教育家精神的时代风采,也感动、激励着一个个教育人。

    胸怀家国,以理想信念铸就教育之魂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是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底色。

    43年前,一个热血青年在同学的毕业留言册上写道: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那是黄大年立下的青春“誓言”;43年后,从黄浦江畔到珠江之滨,从关中平原到北国春城,全国600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正以矩阵化的创新力量接续践行着这庄严的承诺。

    报告会上,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核心成员于平回顾起“时代楷模”“人民教育家”黄大年教授将生命融入国家地球物理事业,“振兴中华,矢志不移”的一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带头人、全国“最美教师”团队负责人苏东林也讲述了自己的科研故事。她带领团队突破“卡脖子”技术,首创电磁兼容设计体系,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她凝练出电磁报国的“电磁魂”精神内核,激发学生在攻坚克难中涵养家国情怀;她培养的博士生95%以上进入国家和国防建设主战场。国庆70周年阅兵时,她带领团队参研的23型装备接受了党和人民检阅……

    “科研报国不是口号,是刻在骨子里的使命。”苏东林常常这样告诉学生。

    同样是科研报国,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全国“最美教师”周树强的飞机梦打动了很多观众。小时候经常用泥巴捏“飞机”的他,多年以后终于凭借精优的飞机制造技术,让国产飞机的关键零部件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17年的教学生涯,他带出的1800多名学生中90%成为航空技术第一线的“工匠尖兵”。这种在“最小刻度上锻造‘匠心’”的技能实践,让“航空报国”梦想在数控机床的精密轨迹中照进现实……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门口的泰山石上,“报效祖国 服务人民”8个大字闪耀着王振义院士跨越世纪的医者情怀。这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5年生存率从10%提高到95%以上,94岁高龄仍坚持每周“查房”,用“床边教学”诠释着“爱国首先要爱事业”的育人哲学。他用精湛的医术救治了无数患者,更以高尚的医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医学人才,推动医学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成就了教育界“一门四院士”的传奇。

    “王振义院士探索永无歇、丹心济后学的教育家精神,是青年教师的榜样,值得我们终身学习和效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教授叶枫在报告会上的动情讲述,让很多人流下了眼泪。

    心怀“国之大者”,为理想逐浪,为民族铸魂。他们用知识、技术报国的实际行动证明:当教育者的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伟业同频共振,就能在育人与强国的双重维度上书写出壮丽的教育史诗。

    立德树人,以道德情操塑造时代新人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育家精神的崇高性,体现在教育者以身垂范的道德追求。当教育者将“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追求化作育人实践的经纬坐标,教育的温度便穿越时空,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生长出震撼人心的精神图景。

    “人民教育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张晋藩以“激活传统法律文化”为使命,在法学教育领域书写了“四个第一”的传奇。当他在研究生培养制度中嵌入学术会议保障机制,当他把“观照当下”的治学准则刻进学生心田,这位法学泰斗真正诠释了一个教育家的责任和担当。张晋藩教授的第四代弟子、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冠男在报告会上深情讲述老师的故事,她一直记着老师的话:“立德树人之要者在于爱国,教育的重点就在于把爱我中华、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种子埋入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

    沈阳体育学院体能训练中心主任、教授、全国“最美教师”牛雪松是一名在国家队服务运动员备战训练的教练,也是一名从事体能训练方向教学的教师,他14年如一日驻守训练场,创设体能训练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建立“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用“六边形战士”的坚韧托举起奥运冠军的梦想,同时培养了40余名研究生进入体育一线……当学生说出“训练场上有了牛老师的样子”,教育便已升华为生命价值的传递。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张艾平扎根西藏20年,把思政课教学作为强边固边的手段,将思政课堂搬进谭冠三纪念园,搬上青藏高原的山川,在缺氧的时空中体悟“老西藏精神”。他组建老西藏精神学习与传承社团,为社会各界人士21万人次讲解3200多场;创建老西藏精神劳动教育基地,设计22条西藏红色研学线路,带领学生开荒植树、走遍文化遗址,从而让110亩荒山变绿,让千百学子的心头更红……

    “真情永远是教育的底色。”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时代楷模”吴蓉瑾长期探索“情感教育”,用云计算构建学生成长数字画像,证明技术可以为教育注入人文温度。她还成立了全国第一支志愿服务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小学生讲解员社团,让“红喇叭讲解”在近20年里覆盖全员,涵盖多学科,为情感教育充实“家国情怀”这一板块,从而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小情绪”、支持“大情操”、促进“广情趣”。

    江苏省昆山市葛江中学教师、全国“最美教师”、全国模范教师于洁34年坚持书写40万字,用5000本师生共写日记的温度,将“后进班”转化为先进集体的教育“魔法”,都在诉说着:教育最动人的力量往往蕴藏在日复一日的细节坚守中,彰显于“我欣赏你”的相互成就中。当那一次次班级和个体成长的“逆袭”化为无限信任与无数锦旗,“平凡”如她一般的班主任亦能书写立德树人的美好诗篇。

    当张晋藩在古籍中寻找法治文明的基因密码,当牛雪松在训练场上浇筑体育强国的基石,当张艾平在边疆走出了精神的崇高,当吴蓉瑾将红色史与技术“云”化为爱的教育,当于洁一笔一画写下儿童健康成长的宣言,他们以德立身、以行化人的精神品格正在铸就新时代教育的灵魂高度。

    启智润心,以育人智慧点亮成才之路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是教育家精神对教师育人智慧的高度概括,体现在教育者对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与创新实践中。报告会上,一个个温暖生动的育人故事让观众既有会心一笑的默契,又有发人深思的触动。

    浙江省杭州二中教育集团总校长、杭州二中党委书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蔡小雄笃信“比成绩更重要的是成长,比上课更重要的是育人”,他讲述了学生阿凯愿意用一个“杯子”的礼物换“一辈子”的温暖故事。“教育,不仅是一个‘我教你学’的过程,更是一场师生‘启智润心’的双向奔赴。”那些双向奔赴的美好,延续到蔡小雄担任杭州二中校长后,他直接搬进了男生宿舍,变身家长口中的“守夜人”。几年间,他的脚步始终追随着学生的影子,“与师生情同一家,在教育强国的道路上尽心尽力把工作做到家”。

    当学生的体育成绩与运动兴趣一起增长,品德修养和人格成长共同完善,北京市八一学校体育中心主任、全国模范教师黄虹以“运动之美”育人,真正在学生心中埋下了热爱体育的种子。她将传统的体育教学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在中长跑教学中应用跨学科知识,让思政课堂融入体育教学……那一次次体育教学、一堂堂示范课、一场场讲座,总能让学习者耳目一新、热血沸腾……

    “学生是万彩灯珠,点亮了我的人生。”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院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最美教师”禹诚甘做一名深耕职教的“女汉子”,用沾满机油的手掌托举大国工匠。凌晨车间里经历百次磨砺攻克加工难题时的机油芬芳,全国技能大赛获奖学生从老师身上领悟“拼尽全力”的人生财富,见证着职业教育者“知行合一”的育人哲学。

    在特殊教育岗位上,更需要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校长、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李龙梅24年来以“一个都不能少”的执着,为2000多名视障儿童打开光明之门。她创编盲文教材,建立艺术团,让失明孩子登上国际舞台,也站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冠军领奖台,一次次用行动证明“缺陷不是人生的枷锁”;她带领教师团队,让600多名学生凭技能走上社会,近400名学生考上大学,过上了自食其力、更有尊严的生活。

    贵州省遵义市启智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全国“最美教师”周兴露以“温暖的守护者”形象,包容智力障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化解特殊儿童的各种矛盾,静待花开;带领学生斩获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冠军,用奖牌背后的汗水与坚持证明“每个生命都能绽放精彩”。他带头创建“以医为前提、教为重点”的医教结合模式,构建“康教一体”的课程体系,帮助“小天翼”从无法自理到融入普通学校,用专业与智慧为特殊教育树立科学化、人性化的实践标杆。

    这些优秀的教育者,以智启智,用心润心,将“成才”与“成人”统一,让教育真正成为因材施教、唤醒生命的事业,他们持续开发青少年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点亮了时代新人的成长成才之路。

    笃行致远,以躬耕态度扎根教育沃土

    教育是静水深流的坚守,更是奔涌向前的革新。在考古探方的尘烟里、在焊接火花的飞溅中、在雪域高原的课堂上,一群教育者正以“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熔铸精神的丰碑。

    在探寻文明基因的征程中,山东大学考古学院院长、全国“最美教师”王芬创立“四维考古法”,推动考古学与多学科交叉融合,让文物“活”起来、文明“火”起来。她首创的“考古+科技+艺术”跨界课程,让学生在实验室里触摸文明的年轮……

    “将小事做成大事,将细节做成精妙,将价值做成超值,将重复做成创造。”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全国“最美教师”王文山,用焊枪书写“工匠养成记”,也用“铁书”匠训“复制劳模和工匠”。他独创“五步教学法”与“五度操作法”,带领学生用废旧零件焊制出飞机、大炮,让车间变身“工业艺术馆”……在学校的焊接基地,他是严格的教师也是勤劳的保洁与尽责的保安,他对技术细节的极致追求助力学生在各类技能比赛中屡获国家级奖项,也培养出省级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

    云南省广南县莲城镇北宁中心学校落松地小学教师、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农加贵39年独守“麻风村”,既做教师,又做保姆和炊事员。他将竹楼教室打造成“双语文化驿站”,既教孩子认字算数,又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当昔日的“隔离村”变成“团结示范村”,教育的力量已超越知识传授,成为重塑乡村命运的关键密钥。

    在青年心中埋下信仰的种子,需要思政课教师的“躬耕”。郑州大学教授、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最美教师”周荣方用“行走的思政课”打破课堂边界,让红旗渠的凿痕成为理解艰苦奋斗的立体教材,“让时代的温度与理论的高度相互赋能”。她带队首创高校思政课“联动教学法”,用“三联四动五课堂”让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能量交互,让教育回归知行合一的本质。

    教育没有捷径,需要“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韧劲儿;教育不能人为“设限”,需要在传承与创新中破除认知边界。在这条永无止境的躬耕路上,众多优秀的教育者正奋力前行。

    大爱无疆,以仁爱之心温暖生命成长

    教育是唤醒灵魂的艺术,更是播撒希望的旅程。在乡村振兴的田野间、在特殊教育的静默世界里、在学前教育的启蒙天地中,一群教育者正用教育的光芒照亮每个生命的独特色彩。

    当顾亚带着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小学的孩子登上央视网络春晚这个“最高”舞台时,曾经的摇滚乐手、转行到贵州海拔最高的乡村小学做音乐教师的他,终于用另一种人生姿态融入乡村振兴的时代征程中,为乡村教育赋予了新的发展样态。让“山里的孩子学会用音乐讲述自己的故事,也让大山里的希望与梦想被更多人看到”,顾亚所做的“不仅仅是教他们弹奏乐器,更是在他们的心中种下一粒粒梦想的种子”。

    有梦的不仅是山里的孩子,还有那些“折翼天使”,在江西省芦溪县,芦溪县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刘小清总是把别人家的孩子视若己出,她用“爱心、真心、耐心”托举每一个特殊儿童;她带领团队从问题出发做课题研究,开发“生活适应”校本课程,促进特殊儿童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不断提升……当学生的农民画漂洋过海在新西兰展出时,艺术成为超越语言的生命对话。

    而在新疆霍城县,霍城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许智宏28年如一日坚守“让无言者发声”的信念,用教育的火种点燃特殊孩子的希望之光,助力他们跨越障碍,走出生命的寂静。他创建完整的语言康复训练方法,帮助242名听障儿童学会说话、顺利走入社会,带领学校获得全国“残疾人之家”称号;他奔走筹措的368万元人工耳蜗项目,不仅打开了25个孩子的有声世界,更在天山脚下奏响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强音。  

    正是这样发自心底的爱,让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实验幼儿园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李蕊每次看到孩子“只想微笑”,因为孩子给予她“世界上最纯净的情感”。她一心扑在孩子身上,为每个孩子定制观察日记,开展丰富的游戏化课程。在李蕊看来,“幼儿教师应是蹲下来的哲学家”,需要用专业与温度守护生命最初的绽放。 

    一个个优秀的教育者,一段段动人的故事,正在让仁爱精神、乐教情怀在教育实践中化作温暖生命成长的宣言。

    弘道传薪,以使命担当引领文明传承

    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高度,体现在对文明传承的自觉担当。报告会上,一群教育先锋用自己独特的故事诠释着“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时代内涵。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冠男,以荧幕为舟、以文物为媒、以笔墨为桥,创新传承路径,将“六尺巷”“执法如山”等典故转化为荧屏故事,通过《法律讲堂》让千年法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山东大学教授王芬则将考古现场搬进数字展厅,让海底沉船里的器物展开与“一带一路”的文明对话。这种“古为今用”的创造性转化,使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成为“中华何以五千年”的文化自信的活水源头。

    音乐教师顾亚将贵州山歌与摇滚乐融合,带着“海嘎少年乐队”登上网络春晚,让非遗文化在与当代艺术的碰撞中焕发新生。

    与此同时,弘道精神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绽放出温暖的光芒。作为教育部新时代名园长培养对象,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兴华学前教育集团总园长、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安慧霞,用“星旗战略”点亮教育帮扶版图,15万公里行程跨越雪域高原与太行深山,以“老园带动新园、中心辐射周边、公办管理村办、公办帮扶民办”模式扎根城中村、城边村学前教育。她带领团队每到一处,真正做到帮一程、扶一程,受益的各地园长、教师有20余万人。

    为了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上好学,宁夏吴忠市利通街第一小学校长、全国“最美教师”周晓玲带领团队打造“同心圆之家”“石榴籽课堂”“三人行道德银行”等教育特色品牌。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她带队赴四川大凉山支教,以“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理念打造“鸿雁教师”品牌,依托名师工作室的辐射带动,形成了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的“雁阵”。

    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中心小学教师、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最美教师”祝响响,放弃城区优越的工作环境到最偏远的山区任教,成为浦江县一校两区办学模式改革的“第一人”。她用“云教研”“云课堂”架起东西部教育虹桥,让更多孩子共享优质教育。那遍布10多个省份支教送教百余次的足迹,印刻着她26年“穿越艰苦与差距,以最初的心赴最美的梦”的人生态度。

    作为教育部“组团式”帮扶专家委员会委员,蔡小雄一边打造“教育共富链”,让杭州二中的优质资源辐射省内、国内10余所学校,一边领衔创办迪拜中国学校,让中国基础教育首次以完整形态走出国门……

    无数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正以多元实践书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当代注脚,诠释弘道精神的时代内涵。

    他们的实践也印证着社会学家费孝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观,将中国教育置于全球文明对话的前沿。这不仅仅是东方智慧的生动呈现,更是为人类教育文明贡献的中国方案。

    每一次宣讲都是一次温暖的传递,每一次宣讲都是思想的动员。正如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首场报告会上所说:“希望通过宣讲团成员的现身说法,呈现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坚定信念,再现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的生动故事,展现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建设教育强国的美好愿景,推动各地各校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广大教师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投入教育强国建设。”

    面对教育的春天,让我们再次出发!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