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早已成为几代中国人共同的记忆标识和学习标杆。近年来,江苏省沛县实验学校坚持把传承和践行雷锋精神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和抓手,把雷锋精神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构建起“雷锋精神+”教育体系,打造“德智融合”育人模式,有效提升了办学品质和师生的文明素养。
“雷锋精神”+环境
为营造学雷锋氛围,拓展以雷锋精神立德树人的渠道,学校精心打造高品位、高规格的学雷锋活动阵地。
雷锋广场,打造学校的精神高地。广场建有雷锋塑像,周围的宣传栏、电子屏、书香长廊展示着学雷锋活动的精彩瞬间,以及校园里涌现的雷锋式先进团队和个人事迹等。入党、入团、入队宣誓仪式,“雷锋式先进”表彰大会,“学雷锋见行动”演讲比赛……这里的每一次活动,都让师生的心灵与雷锋精神深度共鸣。平日里,学生自发来到雷锋雕像前,为他整理红领巾、敬上队礼,那份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如今,雷锋广场已成为学校当之无愧的德育广场与精神高地。
雷锋路是学校的主干道之一,路牌上“当奉献者,做追‘锋’人”“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标语十分醒目。师生穿梭其间,仿佛踏上追“锋”之路,时刻提醒自己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雷锋精神。
此外,为拓展学雷锋空间,学校建设了文明广场、音乐广场等“六场”,楝子园、恩来园等“九园”和恩来路、先锋路、文明路等“十一路”,并使每一“场”都有主题,每一“园”都有故事,每一“路”都有内涵,潜移默化地激励和引导着全校师生。
“雷锋精神”+党建
雷锋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光辉篇章。学校将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形成“四带五新六评”党建工作法,助推学校高品位发展。
“四带”工程,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以党建带共青团建设,加强对团组织的思想政治引领,组织青年团员开展入团宣誓、参观淮海烈士纪念馆、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保证团组织的纪律性和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带少先队建设,指导少先队开展入队、入学以及组织各项有益活动,引领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以党建带年级组建设,形成党政双线共同推进年级组工作格局,打造优秀年级组;以党建带备课组建设,落实教研组、备课组“双培养”机制,培养雷锋式团队。
“五新”理念,为学校发展注入新活力。新理念,秉持“实施适合生命成长的教育,为孩子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宗旨,确立“生命健康、信仰三观、抗压耐挫、高尚品德、良好习惯、情趣高雅均比分数重要”的育人理念,回归教育本质;新课程,研发“根文化”育人课程,推进“培根固本,育有魂之人”品格提升工程,丰富育人内涵;新活动,依托雷锋广场开展中华武术、高雅艺术进校园,雷锋故事、雷锋歌曲进班级等活动,举办“雷锋杯”“恩来杯”演讲比赛及历史剧展演等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新环境,对校园环境进行整体设计规划,进一步完善美化“六场九园十一路”,加强安全校园建设;新发展,提升“江苏省文明校园”品质,争创“全国文明校园”,推动学校迈向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六评”机制,树立榜样标杆。学校通过评选党员先锋号、优秀党员、雷锋式团队、雷锋式教师、雷锋班级、雷锋少年,激励党员教师发挥模范作用,提升师生品德素养。
“雷锋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学校提炼出富有鲜明雷锋精神特征的“三风一训”,以雷锋文化铸魂强师,教化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向新”的校风,激励师生在追求真善美的同时天天向上、日日求新;“爱教善教,因材施教”的教风,引导教师发扬服务与奉献精神,热爱教育,助力学生成长;“爱学会学,学以致用”的学风,鼓励学生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奉献精神,热爱学习、学会学习,进而学以致用、服务社会;“明理至善,知行合一”的校训,其宗旨是让学生止于至善、完善人格,并把知识用于实践,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
此外,学校还精心设计了彰显个性的校徽、校标、校歌、校报、雷锋少年徽章等校园文化符号;赋予雷锋路、文明路、先锋路等11条校路丰厚的文化意蕴,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路牌文化”;设立周恩来、雷锋、陶行知等伟人名人雕塑以及冼星海、聂耳、贝多芬等中外音乐家雕像,构建起格调高雅、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校园墙廊文化,让师生在不经意间受到熏陶和激励。
“雷锋精神”+活动
活动是教育目标达成的有效载体。在教师中,学校开展以“践行雷锋精神、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实践活动;实施“教师关爱导师制”,关注特殊学生,做实家校共育。在学生中,学校组建“雷锋志愿服务队”,带领学生走进当地社区以擦拭围栏、修剪小区内树枝花草等实际行动弘扬志愿精神,走进敬老院通过暖心的服务践行雷锋精神;广泛开展写雷锋——“寻找身边的雷锋”征文比赛,画雷锋——“画出心中的雷锋”手抄报比赛,说雷锋——“我心目中的雷锋”讲故事比赛和“雷锋杯”演讲比赛,当雷锋——“扬雷锋精神,做雷锋传人”雷锋少年、雷锋班级评比表彰活动,并通过宣传栏、电子屏等进行大力宣传,推动全校学雷锋活动深入开展,引导学生知晓雷锋先进事迹,崇尚雷锋高尚品德,感悟雷锋时代精神。
“雷锋精神”+课堂
为强化教学的育人功能,学校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雷锋精神”+课堂的德智融合教学范式,使雷锋文化教育常态化、自然化。“雷锋课堂”以雷锋精神为引领,以“雷锋导学单”为抓手,构建自助(自主先学)、生助(同伴互学)、评助(展示评学)、师助(教师助学)、竞助(竞赛固学)五个环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践行雷锋精神,实现“育分”与“育人”的双赢。其主要体现在:一是学生发扬艰苦奋斗和钉子精神,在课前预习、课堂上自主先学、课后巩固练习等过程中,以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的精神学进去、钻进去;二是同伴间要发扬助人为乐精神,互帮互学、取长补短、互解疑难、共同提高;三是教师要发扬服务精神,帮助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化解学习困难。
“雷锋精神”+习惯
雷锋精神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习惯。学校从细微处入手,持续开展习惯养成和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大力推行排队入校、文明就餐、只捡不丢、主动预习、每课必理等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针对学生在乘车时存在的种种陋习,学校倡导“安全乘坐公交车,争做文明实验人”,如今“文明乘车”已成为学校展现“学雷锋见行动”的一张名片。此外,学校还号召师生见微知著,实施“一二三四”行动,“一”即“一课游”:班主任利用班会课或延时课,组织学生游校园,滋养爱学校、爱家乡和爱祖国之情感;“二”即“二主”:主动问候和主动捡拾,培养师生的文明素养;“三”即“三节约”:节约粮食、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养成优秀品质;“四”即“四护”:爱护花草树木、爱护桌椅门窗、爱护教具餐具,维护班级荣誉,养成终身受用的好习惯。
“雷锋精神”+榜样
雷锋爱国爱党爱人民的理想信念、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敬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等,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鲜活教材。为此,学校构建起“雷锋精神+”榜样的教育体系,常态化开展各类评选表彰活动,树立身边的精神标杆。如定期评选“雷锋式党员示范岗”“雷锋式备课组”“雷锋班级”“雷锋式好教师”“雷锋式好少年”,并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进行宣传;每周评选 “主动问候、主动捡拾”标兵,通过电子屏滚动播放,引领学生竞相展现时代新风新貌。
在沛县实验学校,雷锋精神无处不在。学校坚持用实际行动续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洋溢着雷锋文化的气息,让一批批新时代的“雷锋”成为学校永远的一抹亮色。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沛县实验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