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以来,我先后陪伴学生经历过近10次高考,印象最深的莫过于1980年第一次带学生参加高考。那是我教的第一届高中毕业生接受检验,对于初出茅庐的我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一场考试就是语文,我怀着忐忑的心情等候在考场外,期盼学生能考出好成绩。按照规定,考生最早只能在考试结束前半小时交卷。未曾想到的是,距离语文考试结束还剩半小时,忽然见到有位考生快步走出了考场。 他的身影是那样的熟悉,实在让我不敢相信。这不是我班上的学生李新仁吗?他可是我最看好的“尖子生”。莫非他因为碰到难题而选择了放弃,或者有其他原因?我迫不及待地向他招手,想问个究竟。只见他喜形于色地向我走来,还没等我发问,便高兴地说:“题目好简单!”我板着脸批评道:“就算题目简单,也不能这么快就完成答题。特别是作文,要考虑成熟后再动笔,做完以后还要认真检查,不应该匆匆交卷。” 接着,我问他作文题是什么,他是怎么写的。他一脸轻松地告诉我,作文题是阅读一篇名为《画蛋》的短文,写一篇读后感,他正好碰上了好运气。原来他在前不久看过秦牧的散文集《艺海拾贝》,其中有一篇《画蛋·练功》的文章,与高考作文题提供的材料完全一致。他借鉴这篇文章的观点,根据题目的要求构思成文,写起来得心应手,一气呵成。听完这番话,我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那年高考,李新仁以86分的成绩(满分为100分)获得全县语文单科第一名,并以全校总分第一的成绩考上了重点大学。我班的语文高考平均分也在全县名列前茅。作为第一次接受高考检验的青年教师,我感到无比自豪。 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的确有些意想不到,但也绝非偶然,这还得从我的教学方法谈起。初登教坛时,由于所在学校师资力量不足,学校领导把教高中毕业班语文的任务交给了我。尽管我毫无执教高中的经验,但我有自学语文的切身体会,且在文学创作上已小有名气(在省级报刊发表过作品),我相信只要把自己学语文的方法教给学生,就一定会收到成效。 出于对文学的偏爱,我的课堂教学充盈着浓郁的文学气息。在我看来,学语文就要多读书,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有学不完的语文知识,语文的无穷魅力也主要显现在文学作品中。当时的语文教材篇目很少,于是我给学生补充了大量文学材料,还组织学生订阅了20多种文学刊物。每次新刊到校,我都先睹为快,然后向学生推介其中的优秀作品。由于农村中学没有图书馆,且高考恢复不久,复习资料匮乏,于是我把自己的藏书借给学生阅读。这反而使我的语文教学少了许多束缚,学生在自由的天地里沐浴着文学的春风。 在我的影响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增。我所任教的是一个理科班,但他们没有重理轻文的倾向,尤其是班上的头号“种子”李新仁,竟然迷上了文学,常常找我借阅中外名著,看了一本又一本。尽管有理科教师对此颇为不满,但因他每次考试总分均居全班第一,也不便对他下禁令。《艺海拾贝》正是他从我这儿借走后认真读过的一本图书,没想到这本书给他带来了好运。 第一次任教高中毕业班便取得高考佳绩,让我这个“小字辈”在全县教育界有了一些名气,也让我收获了宝贵的经验。之后,我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在调到新学校后,更是大胆进行语文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探索。为了使学生的课外阅读有时间上的保证,我从不布置与语文教材相关的课外作业,甚至不惜每周拿出一节课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只要轮到我负责晚自习,我总会留出不少于1/3的时间让学生读课外书。广泛的课外阅读使学生的语文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他们不仅在语文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还经常有习作见诸各类报刊,还有学生在各级作文竞赛中获奖。 可以说,如果没有第一次带领学生参加高考的经历,没有那次语文高考意想不到的“撞题”收获,就没有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深切感受,我也不可能在这份收获的激励下坚持不懈地探索,走在语文教学改革的前列。 (作者系特级教师,湖北省荆州市实验中学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