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人工智能需创新更需守正 | 安芳君
最近大热的DeepSeek(深度求索)在教育领域掀起了“轩然大波”,它对教育影响几何?教育专家如何看待这样的新生事物?
作为行业观察报道,中国教师报蛇年第一期的《关注人工智能背后的“人”》以鞭辟入里的论述帮我厘清问题,予以启发与思考。无论施教者还是受教人,人工智能于计算、研判、分析等方面呈现的便捷高效都让他们受益匪浅。然而,教育是互动的过程,看似高大上的“科技感”背后,“亲和力”的薄弱也不容忽视。笔者认为,教师和学生应避免对其过度依赖,不能让其“主导”教学;既要对传统教育形态进行适度反思,也要权衡当下社会人工智能的教育前景,以理性而平和的姿态对待技术创新,此当算是正道。
教育的初衷是培养人,人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无论多么先进的智能产品,作用于教学,本质都只是工具。正如报道所述,应当培养学生成为“未来AI社会的主人”,教育工作者要在教育教学中为人工智能赋予人的“温度”。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海宁市第一初级中学)
由银龄校长看终身学习 | 华 琴
教育之路当如何行走?中国教师报为我示范。第1014期刊发的《一位银龄校长的教育担当》报道了江苏省沭阳如东中学校长周桂官的先进事迹。从青丝到白发,从如东到沭阳,周校长用15年支教生涯生动诠释着“大先生”的深刻内涵。
为何周校长年逾古稀依然能活跃在当今杏坛?一个关键词浮现在我眼前——终身学习。陶行知先生说,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2023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提出要搭建老有所为平台,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强国应是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终身学习强调个人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知识、技能和情境,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具有利己性。而在周校长身上,我看到他的学习更是为了引领师生成长,体现着教育担当的利他性。
问君已银龄,何以且担当?答曰:有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还有仁爱之心与扎实学识,这些将如源头活水,不断丰盈、不停更新着我们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京市金陵小学)
钩沉携我漫步杏林 | 甄 姣
许是因为职业的原因,不管走到哪里,我都喜欢到学校看看,感受校园里一草一木、一砖一石的教育力量。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文字带我远行,于是,我特别爱看《中国教师报》的“钩沉”栏目。
江苏吴江中学的《漫越千年 木铎声声》,携我在破晓时分在校园漫步,远处传来千年文庙的金声玉振,恍惚间便晷影暗移、壶漏悄滴。湖南省耒阳一中的《穿越时空的共鸣》,让我在杜陵书院和作者一起与诗圣隔空对饮,话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愿,我也想邀他择日来鲁登泰山,感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江苏盐城中学的《语文人“停舟相问”的博物馆》,让我瞻仰了语文教改博物馆,重新聆听了前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变教材为学材,化讲堂为学堂”的谆谆教导,知悉了“大树下课程”“青春语文”……我与神交已久的语文人们传杯递盏,一路前进的教改之河汇聚江海,向更远处奔流。
钩沉,那些我们不去用文字细细挖掘,便被遗忘的文脉汤汤……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玄龄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