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2日 星期三
教育观察
县中校长这样看高质量发展
陈 晨

    近年来,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命题。县中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面临许多挑战与机遇。从2022年到2025年,我们走访调研了安徽濉溪、当涂、无为及南陵等地的多所县中,并与30多位县中校长进行了深入访谈。

    如何理解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政府要求的高质量,是社会需要的高质量,是家长诉求的高质量,还是学生心中未曾表达的高质量?我们发现,县中校长对于基础教育高质量的理解,通常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保证升学率的高质量。许多县中校长认为,高质量教育的核心是升学率。对于他们而言,升学率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学校如果忽视升学率,就等于找死”。显然,长期以来基于升学率的单一评价模式在中国基础教育中根深蒂固,尽管经过了多次改革,问题似乎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事实上,教育部等8部门在2020年9月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各地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反对单纯以中高考成绩或升学率来评价学校、校长和教师,坚决克服“唯升学”“唯分数”的倾向。然而,这一理念的落实并不容易。升学率依然是最直接、最具说服力的指标,导致许多学校忽略了教育质量的多元内涵。

    兼顾社会基础的高质量。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然涉及教育教学的深刻改革,而改革的成功离不开社会基础的支撑。县中校长普遍意识到,任何教育政策的执行和改革都必须考虑到社会基础的现状,尤其是教师和家长这两个重要群体。

    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实施者,是否具备足够的素质和能力,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关键。然而,教师群体的现状往往是教育评价中最难把握和评价的。教育政策很是响亮,但如果一线教师依然抱着传统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方式没有实质性改变,教育改革将始终停留在表面。

    家长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支持者,家长对教育的期望直接影响学校的改革进程。在一些地区,学校的五育并举、文明创建等如果无法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往往会难以顺利实施。尽管学校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但家长最关心的仍是孩子能否考上好高中、好大学。因此,在教育改革中,政府和教育部门应充分考虑家长的情绪和心理需求,同时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教育改革才能顺利推进。

    合规基础上追求优质的高质量。许多县中面临办学条件相对困难、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经费短缺等问题,“合规”是一些校长的首要目标。与一些大城市的教育资源相比,县域教育往往处于资源不足、环境艰难的困境中。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学校的目标就是达标办学,而非追求所谓的“高质量”。对于这些学校来说,首先必须确保教育合规,确保基础设施、教师资格、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才能推动教育质量提升,才能追求优质教育。因此,如何在合规的框架下进行内涵式发展,成为一些县中校长面临的重要课题。

    注重特色发展的高质量。高质量教育不仅是提升基础教育的普遍性质量,还应注重教育的多元化和特色化发展。没有两所一模一样的学校,教育的多元性要求我们在评价标准上也要有所创新。县域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缺乏特色,当改革逐渐以优质学校为蓝本,采用智慧校园、分层走班、项目式学习等新兴模式时,县域学校因资源的局限性等原因往往处于“失语”和“无能”的状态。

    因此,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和评价体系应更加贴近县域学校的实际情况,教育评价必须“在地化”“情境化”,给予地方教育官员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政策与发展策略的空间和动力,教育评价标准应多样化,要根据不同学校的特点进行灵活调整。例如,什么是好学校?什么是好教师?什么是好的课堂和教学?这些问题的标准应当根据不同学校的特点进行重新定义,而不是通过简单的“同质化”政策来统一要求。对于县域学校来说,个性化的发展才是实现高质量教育的关键。

    县中校长对于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解,反映了地方教育实践中的多重挑战和现实困境。如何在社会基础的支撑下深化教育改革,如何在合规的前提下追求优质教育,如何在保证升学率的基础上实现教育的多元化和特色化发展,这些都是推动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高质量的教育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宏大的理论目标,它需要在具体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优化,逐步形成符合地方特色的教育发展模式。

    (作者单位系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本文系“安徽县域人才高地建设:青年创业与数字转型”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3CX158)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