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教育家精神必然要聚焦到每一位鲜活而具体的教育家身上,这样才能避免对教育家精神的讨论失之空泛。202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讲好中国教育家故事”,标志着教育家精神研究从宏观进入微观、从抽象进入具体。 教育家首先是思想者和实践者。他们将对教育本质、教育规律的深刻理解诉诸实践,也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其教育思想。一定的教育观、儿童观、教学观等,都与他们整体的教育思想及实践相联系。教育家思想与教育家精神有着最为紧密的关联,充分了解教育家,学习、传承他们的教育思想,能为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提供具体的重要依循。 然而教育思想的形成并非有预设、有规划、有步骤的自发行为,甚至教育家本人也未深刻觉察,往往需要经由后世学者总结、提炼、概括,通过溯源性研究发现其思想内容的丰富内涵及形成过程、规律和逻辑理路。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变得清晰,思想的时代价值、实践价值变得明朗。 近年来,江苏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塑造立德树人“大先生”,创设了诸如“四有”好老师团队建设等机制,并围绕弘扬教育家精神组织了一系列教育家教学主张宣讲会。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等进行当代江苏教育家的思想谱系研究。 首先,选择以口述史的方式走进每个教育家。研究选择了出生于江苏、主要教育生涯在江苏的12位健在的知名教育家,包括江苏籍的于漪、顾明远等,也包括一直在江苏工作的成尚荣、李庾南等。他们是教育改革的引领者、教育创新的推动者、教育思想的践行者,更是一世为师,依旧活跃在当下教育教学前沿的实践者。在口述访谈中,既关注教育家思想纵向的形成过程,也探究教育家思想形成的横向文化根基,并通过言行并载,生动形象地再现丰富多样的教育实践,捕捉教育思想的萌芽、形成和发展脉络。在一个个生动的自我表达中,感受他们深沉的家国情怀、深厚的教育情感、深切的儿童情结、深远的生命关怀。正是这种鲜活的与教育家思想高度切合的研究方法,凸显了教育的实践性、教育家生命的丰富性以及教育思想的深刻性。 其次,选择以谱系学的方法探寻教育家思想的形成规律。若只研究教育家个体思想,那么思想的松散性、模糊性就会导致思想的存在、延展、传承和发展有很大的偶然性、随意性。只有探索出教育家思想的上接下承、延续创新等结构性关系,才能在特定的环境中传承教育家思想、弘扬教育家精神。谱系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维系连续性、稳定性,为思想传承提供内在保障。口述史访谈探索出12位江苏教育家的思想后,项目组通过谱系学的方法研究12位教育家的思想谱系,旨在发现思想形成的血脉、根基、渊源和张力,了解教育家思想的形成与学缘、书缘、师缘、地缘的紧密关系,从而擘画出一张江苏省教育家思想谱系图,为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成长、培塑教书育人的时代“大先生”提供可视化的路线图。 再次,以实践转化保障教育家思想谱系的延续。走进教育家、探寻其教育思想并研究出思想谱系,根本目的是让教育家成为广大教师学习的榜样,让教育家思想成为照亮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温暖力量,让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果可以预期。当然,教育家的思想也只有通过实践转化才能真正得以传承、创新和进一步发展。只有催生更多教育家、时代“大先生”,教育家思想的存在才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因而,需要研究探索出教育家思想引领教师成长的实践机制,进而打造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要将教育家的故事、教育家丰富的思想内涵及思想谱系作为教师职前教育、职后培训的重要内容,为教师教育提供思想的种子,激发更多教师和师范生主动探寻教育本质,直面教师专业本性,深化教育科研,优化课堂教学,形成教学风格,从而产生深刻、独特的教育思想。 当然,对教育家思想谱系的研究也从侧面勾勒出江苏当代教育发展史,激发全社会为孕育教育思想、培塑时代“大先生”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给予特定的硬件支持,因而也对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研究当代江苏教育家思想谱系的意义和价值更在于深入了解孕育出教育家的我国特有的文化传统,从而为构建中国特色教育思想的现代体系作出贡献。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本文系当代江苏教育家思想谱系口述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4JYA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