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进新校区后,学校建了一个水泥小操场,又在操场东头搭建了一座足够容纳20个学生同时上台表演的“豪华”大舞台,作为开展校园艺术节或庆祝专场活动的专属舞台。 然而,教师发现学生在课间前往厕所的途中,或是上操、上体育课路过舞台时,总会不自觉地停下脚步。他们满心好奇,透过舞台木板间的缝隙向下方张望。有些调皮的学生还会将随身携带的废纸、奶袋、卫生纸等小垃圾从缝隙处扔进去。受破窗效应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生觉得这事儿新奇有趣,纷纷跟风效仿。于是,舞台下方垃圾成灾。一到夏天,在高温的催化下垃圾迅速发酵,散发出阵阵难闻的气味。这不仅严重破坏了校园原本的优美环境,还极大影响了师生的心情。 为解决这一棘手难题,学校多次在全体师生集会上三令五申禁止乱扔垃圾;少先队大队委也积极行动,安排专人站岗执勤,全力监督此事;学校更是定期组织教师对舞台下的垃圾进行清理。但实际成效却不尽如人意。 一日,我突发奇想,何不写个提示牌提醒一下学生?于是,我在舞台正中央竖起一块提示牌,上面醒目地写着“人人争做校园卫生小卫士”。经过几天观察,我发现学生无视“提示牌”,照扔垃圾不误。有些学生看见别人扔也想试一试,兴致勃勃地翻遍衣兜,非要找出点东西扔进去。 第二周,我决定更新提示牌内容,换成“垃圾不落地,舞台更干净”。这个表述可把学生难住了,纷纷围在教师身边,满脸疑惑地追问“不落地”究竟是什么意思。在学生搞清楚之后,的确有了初步的效果。学生不再随意将垃圾丢弃在地面,还养成了主动捡拾他人掉落的垃圾的好习惯。可让人无奈的是,他们依旧会顺手把捡到的垃圾顺着木板较大的缝隙扔到舞台下面,仅仅做到了表面的“干净”。 于是,第三周我再次更新了提示牌的内容:“我是舞台下面的垃圾,我想回家,你能帮帮我吗?”这一充满童趣与情感的表述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瞬间打开了学生的心门。新奇感驱使着他们奔走相告。很快,舞台那里就围满了人。有的盯着提示牌,小声和同伴交流着想法;有的趴在舞台上,使劲儿往里面瞧;有的伸出小手,想尽办法去勾里面的垃圾;还有的把勾到的垃圾抓在手中,迅速跑回教室放入垃圾桶,随后又马不停蹄地折返,继续投入“拯救垃圾”行动。 我敏锐地察觉到,转机已然来临。但新的问题也摆在眼前:学生现在知道该怎么做了,但不知道勾到的垃圾应送到哪里?又因为没有掏垃圾的工具,所以转运垃圾的工作还是困难重重。于是,我赶忙与其他教师紧急商议——趁着学生上课的间隙,增设了一块新的提示牌,写道:“我的家是二号楼门前从右向左数第五个桶,快来帮我找到家吧!”同时,在指定垃圾桶的桶身上写道:“垃圾的家在这里,感谢小朋友帮忙,你才是真正的‘校园垃圾小卫士’。”此外,为了方便学生清理垃圾,我们特意用长竹竿制作了简易的掏垃圾工具,还贴心地拆掉舞台侧面的大面板,这样学生在清理垃圾时就更方便了,也不用担心会伤到他们的小手。我们的应急举措迅速点燃了学生的热情,他们纷纷响应。从此之后,学生只要路过舞台,总会自发地拿起工具,认真地掏拾垃圾,放入小塑料桶。一些学生还自发组成了清理小组,有的用工具掏,有的在一旁捡拾,有的则承担起运送垃圾的任务,忙得不亦乐乎。 眼见时机成熟,我向各班主任提出建议,在“班级公约”中加入一条新规:凡是主动捡拾垃圾并成功帮垃圾找到“家”的学生,奖励2分。 短短两天时间,舞台下方堆积的垃圾被学生清除一空。我立刻为舞台重新装回四围的木板,制作了一块崭新的提示牌挂了上去:“舞台真干净,垃圾永不见!”自此,这里再也没有学生乱扔垃圾了。 通过开展“巧设提示牌,垃圾‘秒’回家”教育活动,我深刻意识到学生内心纯净善良、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善于运用平等对话的方式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巧妙引导他们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助力学生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荣成市第三十七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