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19日 星期三
第一楷 第一碑
朱波平

    《九成宫醴泉铭》碑以“四绝”闻名天下:名绝、文绝、字绝、刻绝。该石碑自唐代建成起,一直矗立在陕西省麟游县唐代九成宫遗址之上,距今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九成宫最早可追溯到隋朝,隋文帝始建仁寿宫,至唐代将其改建为九成宫。作为隋、唐两朝皇家的避暑胜地,九成宫号称“离宫之冠”。唐代诗人王维笔下的“九成仙境”是这样的:“帝子远辞丹凤阙,天书遥借翠微宫。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林下水声喧语笑,岩间树色隐房栊。仙家未必能胜此,何事吹笙向碧空。”历经岁月磨洗,当年那座钟灵毓秀的九成宫早已不在,只有欧阳询书写的《九成宫醴泉铭》石碑还立于遗址的西北角,千百年来未曾改变位置。

    此碑被历代书家誉为“人间第一帖,天下无双铭”,是大唐王朝遗留在九成宫遗址上一颗耀眼的明珠。贞观六年,唐太宗李世民率领一行人来九成宫避暑,由于陪驾人员众多,又恰逢天旱不雨,致使宫中用水短缺。一天早朝之后,李世民和一众随行大臣信步来到九成宫西隅,发现山根处有一块土壤异常湿润,于是他用“龙仗”去疏导,竟有一股清泉喷涌而出。泉水清若镜、甘如醴,因此得名“醴泉”。宫廷中出现醴泉被认为是祥瑞之兆,于是由李世民亲自授意,史上第一谏臣魏征撰文,大书法家欧阳询书丹,大师级工匠镌刻,铭碑立石以记其事——这便是《九成宫醴泉铭》碑的来历。

    魏征在他撰写的铭文里如此描绘九成宫:“冠山抗殿,绝壑为池,跨水架楹,分岩竦阙。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胶葛,台榭参差。仰视则迢递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珠璧交映,金碧相晖,照灼云霞,蔽亏日月。”魏征向后人展示了九成宫的美轮美奂,此文经欧阳询书写而再登高峰。自碑石落成之后,研学书法之人便纷纷慕名前往,现如今每年去参观的国内外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依然络绎不绝,许多人伫立在石碑前久久不愿离去。欧阳询作为楷书四大家之首,法度森严、骨气劲峭,世无匹敌。书写此碑时,欧阳询已经年逾古稀,其书法造诣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九成宫醴泉铭》全碑高逾七尺,宽约两尺七,螭首龟趺,碑首和碑身为一个整体,使用当地盛产的墨玉石材构筑而成。据记载,当年这尊石碑落成后,李世民特命宫中善拓高手捶拓了多份拓片,作为珍品分赐给诸位王公大臣,传为佳话。全碑保存大体完好,在碑身两侧还留有宋代元丰年间的游览题记和明代正德、嘉靖年间的游览题记。碑身的上端有一条前后贯通的断裂遗痕,形成的年代及原因尚未可知。碑首部分保存最为完好,雕刻细致、纹鳞清晰。碑额正中镌刻着“九成宫醴全铭”六个大字,撰文分为序文和铭文两部分,共计1100余字,记述了李世民仗导醴泉的经过,描绘了九成宫的建筑之雄伟和园林之秀美,歌颂了大唐盛世的文治武功,并以历史教训和振聋发聩的忠言哲理告诫世人:“黄屋非贵,天下为忧。”

    历经风雨剥蚀和频繁的人为拓印磨损,至元明时期,碑身上的文字已经细瘦失神、漫泐不清,如今更是只能通过流传下来的古人拓本才能领略原碑的初始神韵。据考,明朝驸马李祺收藏的拓本是目前所知传世最早、捶拓最精、损字最少的,如今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其实,在13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拓本的数量不在少数,可惜留存至今的真本已是凤毛麟角。

    当暮色漫过麟游县的山冈,《九成宫醴泉铭》碑犹如一柄倒悬的时光之剑,穿透隋唐宫阙的残影,将盛世气象凝铸成永恒的姿态。此刻,西风掠过碑额螭纹,恍惚间似有金石相击的清音回荡,那是历史中永恒的回响,余韵悠长。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南都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