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班级里偶尔会有这样的学生,他们自我封闭,不轻易对视,不轻易开口,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徘徊。作为班主任,如何帮助他们找到与世界温柔相拥的方式,成为他们走出“孤岛”的引航灯?
————————————————
清晨来了雨。
朦胧的雨将窗外的天地笼在怀里,湿了杜鹃,润了竹影,落在地面的雨蜿蜒着汇成一方小而清澈的水洼。学生小熙托着腮倚在窗边,痴迷地望着那个小水洼,如果无人打扰,那里悠然漂浮的竹叶,以及轻轻荡着“竹叶舟”的蚂蚁,他能目不转睛地看一上午。
早上第一节是班会,这次的主题是“未来你想成为什么”?我特意点了小熙的名字,他从长久的茫然中回过神来,低声说:“我要做一个葫芦。”
这可真让我吃了一惊!别的学生想着要成为医生、科学家、工程师……小熙怎么会想成为葫芦呢?他的解答令我有些心疼:“因为葫芦虽然有嘴,但不用说话,我不喜欢和别人说话。”黯淡的微光穿过窗户,反射在他冷漠的侧脸上,让我想起了第一次见到小熙时的情景。
那时刚被分到这个班当班主任,科任教师叹息着提起班上有个学生,因为家庭原因性格很孤僻,总是神情木然、无悲无喜,让人猜不到他脑海里的念头。这样的描述让我立刻在班上认出了他。几十张天真烂漫的笑脸中,隐藏着一个寂寥的身影,校服的衣领已经洗得发白,小脸上一双漆黑的眼睛仿佛罩了一层雾蒙蒙的灰,长时间不动,偶尔一转,才显出转瞬即逝的生气。从未见过像他这么寂寞,又这么忧伤的学生,他才11岁啊!那一刻,满脑子的教育理念突然停滞了,我真的能成为照亮他的教育之光吗?
刚踏上讲坛的我,本想用满腔热血浇灌这枝含苞待春的桃李,但小熙就像在凛冬躲寒的小兽,固执地蜷缩着,不肯迎向外界拥抱他、安抚他的邀约,他将自己的空间尽量封存,似乎只有在无人“敲门”的时候,他才会获得短暂的安宁。
下课后,我将小熙请到办公室,他警惕地向后倾斜着身子,摆出拒绝沟通的姿态。我装作没看到他的紧绷,微笑着取出一个葫芦和一大捧豆子:“老师和你做一个游戏,好吗?”没能抗拒玩游戏的诱惑,他点了点头。
我将葫芦递给小熙,请他装满豆子,他有些不明所以地照办了。
我说:“你看,葫芦装满了豆子,却没有漏出来,说明它有沉默而包容的优点,就像你一样。”小熙的嘴角终于扯开了一丝笑容。
我又让小熙把葫芦倒过来,噼里啪啦,一颗颗圆润饱满的豆子就像脱了缰的骏马,争先恐后地从葫芦口蹦出来,仿佛这个葫芦正有说不完的话急着表达。这情景让他下意识地睁大了眼,但仍抿着嘴,“封锁”自己的好奇心。
我笑道:“你看,谁说葫芦不说话呢?就算你要做一个葫芦,老师也希望能听到你说话,让我做倾听的人,时不时听到你想分享的观点,好吗?”仿佛被这个葫芦的游戏触动到心扉,小熙犹豫着点了点头。
虽然质的改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第二天当我在走廊上遇到小熙,他破天荒地跟我问了一声好,虽然仍是怯怯的,像是蚌小心翼翼地张开壳,向外试探,稍不留神,他就会立刻退回他的安全地带,再也不出来了。
我及时地捕捉了小熙这个细微的变化,并给予热情洋溢的正面反馈:“你真有礼貌!”鼓励的话语仿佛在他的心灵中注入了一道滋润的清泉。他再次和我打招呼时,意料之中地增加了几分热情,看向我的眼神也不自觉地带上了一丝笑意。
这真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我趁热打铁,在课堂上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并请小熙回答。他答对了,我立刻邀请全班一起为他点赞。许是被周围欢乐的气氛感染,他忍不住笑了。我试着加大问题的难度,他略作思考,又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后来,我发现小熙虽然不爱说话,但字写得端秀,作业本也及时提交,这让我意识到他是一个做事认真的学生,于是决定邀请他来当我的科代表,这让他有些懵:“老师,为什么是我?”
我笑了:“因为你是一个非常擅长说话的小葫芦,我相信你一定能帮我收齐作业困难户的作业。”我的鼓励成了小熙热忱工作的信心和动力。每天清晨,他都将一大沓作业搬到办公室,每一本作业都翻到了当天要改的那一页,他还会递给我一张便利贴——谁没有带作业,谁没有写完,上面都记得一清二楚。而且因为收作业,他不可避免地要和全班同学打交道,曾经习惯性的疏远气质已经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神采奕奕的脸庞。科代表这个位置,让他有了高度的责任感。想在小岗位上办出大成绩的他,总是兢兢业业、不辞辛劳,获得了全班的认可和尊重。
这个曾经因为不愿说话、宁愿做葫芦的学生如今双眼明亮、表达顺畅,颇有几分从容不迫的“大将”气质。从前那个总是拒绝与外界接触的少年,已经变身为我的得力小助手了。
我问小熙:“你还要做葫芦吗?”他脆生生笑着,大声回答:“要,不过我要做一个会说话的葫芦!”
我相信,这个会说话的葫芦,他一定会做得更出色。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教科院附属永安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