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6日 星期三
上课记
《史记》今读,经典这样进课堂
李继朋

    经典之作凝聚着先人的智慧与精神。《史记》作为我国史学与文学的经典之作,已被列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内外读物建议”之中。其丰富的历史故事、深刻的人文思想以及卓越的文学价值,对学生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秉持“和合文化”理念,构建了包含“和德”“和智”“和健”“和雅”“和创”“和行”在内的“和合六质”课程体系。学校开发的“《史记》阅读课程群”作为“和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素养和高阶思维能力,使学生在经典阅读中汲取智慧、提升语言素养、增强文化自信等。

    具体的实施策略是“三阶五诀”阅读模式。“三阶”指“基础信息”“深入互文”“高阶建构”三个阅读阶段,“五诀”即在课程实施过程凝练出的“读—写—联—融—拓”五字学习方式。阅读过程中师生借助“读—写—联—融—拓”实践活动,实现对《史记》从基础信息到深入互文再到高阶建构三个阶段的阅读。

    第一阶段是基础信息阅读。学生借助阅读《中学生读〈史记〉》,初步了解《史记》的体例特点、传记文学特征以及基本内容,为后续深入阅读奠定基础。这一阶段的操作流程是:选定篇章—梳理情节—概括形象—积累词句—感悟思想。首先选定篇章,从众多精彩的史传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篇目,通过梳理情节,厘清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其次在阅读过程中概括形象,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积累词句,丰富文言知识储备;最后感悟思想,体会古人的智慧和价值观。通过以上流程引领学生逐步走进《史记》,领略这部史学巨著的魅力,为进一步深入阅读和探索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阶段是深入互文阅读。一方面借助《诗品〈史记〉》与《诗品〈通鉴〉》,利用《史记》“互现法”的特点进行文本内部互文阅读,通过不同篇章全面了解人物生平事迹和历史价值,深刻体会历史人物的民族精神;另一方面开展不同文本间互文阅读,对比《史记》与《汉书》《资治通鉴》等史书,开拓思维视野,提升辩证思维能力。这一阶段的操作流程是:选定人物—互文阅读—比较思辨—诗品人物—分享展示。首先选定人物,从众多历史人物中确定研究对象进行互文阅读,结合不同篇章及相关研究资料,全面了解人物;其次展开比较思辨,分析该人物与其他人物的异同,在此基础上进行人物品鉴,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人物形象与品质;最后分享成果,与他人交流心得感悟。通过以上流程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史记》中的人物,感受历史的魅力与智慧,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思考能力。

    第三阶段是高阶建构阅读。借助《〈史记〉今读》和《读文论史》,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批判性思考评价,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学生选定主题深入研究,并以论文或文学作品的形式表达研究成果,将历史与现代社会对照,思考其启示价值,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借鉴。这一阶段的操作流程是:专题阅读—以古鉴今—文史融合—拓展探究—撰写论文。首先进行专题阅读,聚焦特定主题深入钻研《史记》内容,接着以古鉴今,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发掘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其次进行文史融合,将文学与历史相结合,感悟《史记》的独特魅力,随后进行拓展探究,拓宽思维边界;最后撰写论文,系统梳理观点和思考,提升综合素养。通过以上流程学生能在《史记》的高阶建构阅读中不断成长,收获知识和感悟。

    学校校本课程每学期提供36课时,主要面向选修校本课程的部分学生,为其提供更多《史记》阅读机会。同时,通过优化课堂结构,从国家规定的课时中每学期优化出18课时,面向全体学生推行《史记》阅读课程,确保更多学生能够参与到这一课程中来。对于“拔尖创新人才”则实行“预约制”,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们提供深度拓展阅读指导,不占用常规课时,以此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的阅读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从最初对《史记》的疏离抗拒逐渐转变为主动参与,学生的思维广度与深度得到了有效拓展。在分析《史记》中的历史事件时,学生不再局限于表面现象,而是能够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影响及历史意义;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能够客观公正地看待人物的功过是非,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随着课程的推进,学生的语言素养也有了较大提升。测试中,文言文阅读部分的得分率明显上升,学生对文言词汇、语法的理解和运用更加熟练,能够准确把握文言文的主旨和关键信息。学生的作文水平显著提升,能灵活运用《史记》中的典故、人物事迹和文化知识丰富内容,增强作文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深度,使其更具感染力。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