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6日 星期三
课堂策
换个方式教美术
况建琴

    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教育模式正经历着结构性变革。小学美术教育作为审美启蒙的重要载体,其核心任务在于通过构图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与空间思维。然而,传统教学多依赖教师单向示范,学生被动模仿,难以实现深度理解与个性化表达。基于此,我尝试将信息技术与单元式教学深度融合,探索小学美术构图教学的创新路径。实践表明,这一模式能够突破传统局限,助力学生实现“感知—实践—创造”的能力跃迁。

    用单元教学法串起知识

    单元设计要体现逻辑连贯性。以教学生学习构图为例,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低年级学生可以从最简单的点、线、面教起。我会用动画片一样的效果,把星星点点变成夜空,把弯弯曲曲的线变成小河,让他们一看就明白这些元素怎么组合才好看。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基础,就带他们分析名画,比如用电脑软件把《蒙娜丽莎》的构图拆开看,为什么人物要放中间?背景的山水怎么平衡画面?学生自己用绘图软件试几次,很快就懂了。

    摄影也是个好帮手。先教学生用手机或平板拍照片,调整亮度、对焦这些基本操作,再带他们在校园里实践。比如拍一棵树,怎么用“三分法”把树干放在画面旁边,留出天空的位置;或者用“引导线”让路把人的视线引向远处。拍完照片后,再让他们把摄影技巧用到画画上,画出来的作品更有层次感。单元教学还可以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比如教“风景画构图”,先让学生上网找好看的风景图片,用修图软件试着裁剪、拼贴,选出最满意的构图,接着在课堂上画出来,最后把作品传到班级群里互相点评。这样一步步操作,学生既学习了技术,又进行了创作,还能看到别人的优点。

    让技术给课堂加“料”

    上课前,我会给学生发小视频或电子绘本。比如教“海洋世界”构图时,先让他们看一段海底世界的纪录片,观察鱼群怎么游动、珊瑚怎么分布。有了这些视觉积累,学生上课画起来就更有灵感。

    课堂上,科技能让学习更直观。比如用电子白板放大一幅画的某个角落,让学生看清线条怎么交叉、颜色怎么搭配。有一次教“点线面”时,我让学生用平板电脑上的画画软件把一堆乱糟糟的点线拖拽成有规律的图案。他们一边玩一边改,居然自己总结出对称和重复的构图技巧。

    课后作业也能玩出新花样。有的学生喜欢用手机软件制作电子海报,把照片与手绘结合起来;有的尝试制作小动画,让静态的画面动起来。我还推荐他们用“腾讯课堂”看一些免费的构图课程,学有余力的孩子甚至会自己研究3D建模软件,设计虚拟的公园或房间。

    别让技术“喧宾夺主”

    科技虽好,但不能为了用而用。比如有一次教“设计我的小房间”时,有些学生直接套用软件里的模板,结果大家的画都长得差不多。后来我要求他们先手绘草稿,再用电脑加工,作品立马变得丰富多彩。技术应该是工具而非主角,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意。教师自己也要跟上时代。以前我只会用PPT,现在和学生一起学习使用设计软件。学生教我使用快捷键,我教他们怎么分析空间布局,互相学习特别有意思。评价方式也要改变,不仅要看最后画得好不好,还要看画的过程。现在的美术课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能用手机拍照、用软件画画、用网络分享作品,学构图的过程变得像玩游戏一样有趣。但不管技术多厉害,教师的引导不能少——什么时候放手让学生尝试,什么时候及时纠正,这个分寸得把握好。

    信息技术与单元式教学的融合,为小学美术构图教学开辟了新视域。从教学单元设计到信息技术整合,我充分考量学生特点与需求,学生构图能力、审美素养与创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为小学美术构图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未来我还将尝试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走进”名画,亲身感受构图的美;或者用人工智能分析学生的作品,给出个性化建议。科技每天都在变,美术教学的路子也会越走越宽。只要记住“技术是为创意服务的”,就能带着学生一边玩、一边学,画出更精彩的未来。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十堰市实验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