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6日 星期三
负暄琐话
浊酒一杯家万里
张秀红

    前往洛阳伊川,途经鹤鸣大道时,看到有“范仲淹墓”的路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世人皆知的范仲淹葬于此地吗?疑惑之余,我决定去探访一下。

    出了县城,路没那么宽了,人也少了。慢慢地,人又多了些,到了一个古色古香的古镇。再往前,是一个乡镇,也是一个集市,叫“彭婆镇”。跟着导航,又左拐、右拐,车行的路越来越窄,远处是隐隐的山坡,简直到了乡下田间。在一个小小的“许营村”路牌处,导航说目的地到了。

    箭头北指,果然看到了黑色标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范仲淹墓。

    远远望去,墓园坐北朝南。从路口往里走,缓缓而上。迎面是高大的范仲淹塑像,表情泰然、刚毅,手持书卷,肃然而立。往里是半开的朱漆园门,上书“范园”二字,像是随时欢迎乡邻的造访。三级石阶、不大的门楼、对开的小门,颇有田间乡下老家院子的风味。园中自然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石刻排成一列,横穿院子东西,字迹却是新的。再往里有范文正公祠,朱红门窗,显然维护得严整用心,是游人常来常往的地方。

    终于看到墓冢。右手是范仲淹母亲秦国太夫人之墓,后面是他长子监簿公范纯祐之墓。范仲淹墓在左前方:黑色的石碑,上书“宋参知政事范文正公墓”,青砖砌起的方正碑楼,久经岁月沧桑愈显坚固。后院还有他的次子范纯仁、三子范纯礼、四子范纯粹及后代之墓,制式相似。范仲淹四子皆有其风,有文采、有才干:四子纯粹位至宰相,次子纯仁则于父亲殁后才出仕,人称“布衣宰相”。

    看来,这里真是范仲淹的墓葬之地,他的子孙后代都葬在这里。素知范仲淹是苏州人,在徐州去世,为什么葬在伊川了呢?

    漫步在墓园里,一位附近乡人的说法颇为可信。范仲淹2岁时父亲去世,母子二人不被范氏家族接纳。后来,范仲淹的母亲改嫁朱文翰,范仲淹也更名为朱说——这个名字用了24年之久。后来继父去世,范仲淹在与朱家兄弟的一次争执中得知自己的家世之谜,于是毅然决然离家到商丘应天书院读书。在应天书院期间,范仲淹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划粥断齑”就是那时候流传下来的故事。

    1015年,范仲淹考中进士,做了小官。他决定带母亲重回苏州范氏家族,却遭到家族的拒绝和讥讽。过了两年,范仲淹升任亳州节度推官,又多次请求复姓,经过几次协商,范氏族人才同意他恢复范姓。1017年,宋进士朱说经朝廷准奏,正式更名为范仲淹。

    宋代礼教严明,范仲淹的母亲去世后,因为改嫁进不了范氏祖茔;又因范仲淹改回范姓,也进不了朱氏祖茔;遂葬在范仲淹妻子的娘家所在地应天。唐朝名相姚崇与范仲淹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父亲死后母亲改嫁,姚崇将其母葬在洛阳万安山下,自己也安葬于此。一次,范仲淹从应天到登封讲学,路过伊川时拜谒了姚崇墓。受到姚崇启发,范仲淹产生了将母亲移葬此地的想法。1031年,范仲淹于姚崇墓的一侧买地半亩,将母亲从应天迁葬到此;范仲淹与其身后子孙,也都葬在了伊川万安山下。

    这个“谜底”让人唏嘘不已。范仲淹,这位989年出生于苏州、1052年卒于徐州的“文武全才”,通过刻苦读书走上致仕之路,但又因为在宦海沉浮中坚持“秉公直言”而屡屡被贬。他选择了忘却一己之私,以国为家,以天下为己任;他修水利、除弊政,深受百姓爱戴。范仲淹过世时,宋仁宗亲书“褒贤之碑”。

    站在此地,怀想范仲淹镇守西北边疆“腹中自有数万兵甲”的情景,很想大声诵读那首词《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萧瑟悲凉的边塞秋景,透着范仲淹的沉郁雄健,还有深情无限的家国情怀。

    看到几个10多岁的少年,生涩地持香在香鼎中点燃、祭拜,应该是感佩范仲淹的诗文、正气,因此寻觅而来。

    从范仲淹塑像广场望向东北不远处,相邻大约200米的地方便是姚崇祠堂和姚崇墓所在,那里葬着他的母亲、三个儿子和后代。

    回望万安山,缓缓绵延,晴空下显得安宁静好。胸怀天下、忘却一己之私的范仲淹与姚崇惺惺相惜、比邻而居。安息于田间百姓之中,也许这正是他们的心愿吧。

    伊川应该听懂了范仲淹的心声吧——范仲淹墓,位于河南省伊川县彭婆镇许营村北,免票。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孟州市教育事业发展服务中心)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