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6日 星期三
教育数字化
数智化赋能文科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实践路径探析
陈进华

    研究生教育是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以数智化赋能高校文科研究生教育改革,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破解数智化对传统文科研究生培养的“表面化”“硬融入”的问题,是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新质人才的时代命题。高校应注重培养文科研究生的数智化思维与能力,打造“价值取向—根本逻辑—基本问题”三位一体的教育改革路径,在培养理念、培养思路和培养方案上实现教研教改与教学实践的有机互动,为构建包容、韧性、可持续的文科研究生教育生态系统提供全方位支撑。

    教育理念的重塑

    数智化时代,人才与技术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培养知识复合、创新力强的文科科研创新人才,对于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构建兼容并蓄的中国学术话语特色和优势十分重要。这要求当今的文科研究生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基本的数智化思维和技能,并且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其解决复杂问题;二是数智化叙事下文科研究生的培养需要进一步反思和审视学科边界与开放性的问题。这要求培养单位及专业教师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以应用场景为牵引,在处理好专业知识与前沿科技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复合型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三是人才培养本身是以知识增长、价值判断为基础,以能力提升为目标的系统工程。因此,数智化时代文科研究生的培养要全面充分地反映能力体系和价值体系的要求,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实现科技为教育赋能、教育为科技赋值的目标。

    数智化时代重构了文科研究生教育及其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基于此,培养单位应首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同时,培养单位要从认知角度动态、系统地塑造数智化背景下文科研究生教育的知识体系,将以往单一的、静态的知识建构视角转向系统的、有机的知识建构视角,并以此为基础搭建基于数字能力导向的人才培育知识谱系,这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其次,要厘清数智化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内在、外在联系,总结各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主流理论、分析框架等基础知识,重新审视和修订现有理论教学内容,注重范式的转换。最后,要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双驱动,对标国内外学术发展前沿,把握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态势,以国家、地方重大需求为问题导向,培养大批具有创新力与合作精神的文科复合型创新人才。

    教育思路的重构

    数智化正在推动文科研究生的教育观、培养过程以及教学模式的全方位转变,这在客观上要求培养单位将“数智化的培养”与“培养的数智化”相结合,形成差异化教育改革理念。

    首先,要以复合型文科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追求。全面探索数智化技术与文科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创新融合模式,从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构建科学合理的文科研究生专业培养体系,提升研究生对交叉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与运用。

    其次,提升文科研究生对学科交叉融合知识的分析运用能力。培养单位须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建立数智化转型的全过程、系统性思维,结合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建设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并将其运用到相关文科专业知识领域。通过更新知识谱系、增加实验内容,引入多样化且满足学生求知欲的课程资料大数据库,不断夯实文科研究生对跨学科专业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对前沿理论的分析掌握能力。

    最后,要充分发挥平台聚合效应,提升文科研究生分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培养单位应借助大数据平台提升教学环境设计的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激发和促进,将传统的分散在各学科的资源聚合起来,为日常研究生培养活动的开展提供信息化、智能化的高端教学平台与手段。此外,专业教师要从数智化时代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出发,围绕相关学科的教学目标、学科特点以及学生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内容和资源、设置教学情境。培养单位还应不断完善已有的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发挥文科应用综合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数智化平台的优势,直接匹配并导入基于大数据的相关教学活动,从而有效提高实验实训的有效性。

    培养模式的创新

    数智化转型是一场教与学的革命,这要求文科研究生培养单位持续在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的框架下不断创新培养方式、手段与路径,将理论教学、场景模拟与实践训练相结合,进而强化数智化技术在“知识的传授—知识的获取—知识的掌握—知识的运用”核心环节中的应用,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切入点,形成跨学科、复合型、应用型文科研究生培养机制,建立健全文科研究生复合能力的创新训练模式。

    首先,构建研学结合的科研创新培养体系,加快形成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科研紧密结合的丰富育人手段。培养单位应为培养文科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创设条件和平台、整合社会资源。同时,培养单位应通过政策设计和有效激励,大力拓展师生互动的范围和内涵,并依托“数智+”模式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深度参与教学过程,全面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其次,推动教师开展具有前瞻性、突破性、整合性的教学实践与研究,逐步培养专业教师利用数智化技术推动混合式教学的能力,充分利用云存储等技术优化智慧教学环境,加强在线课程体系建设。例如,专业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资料前置上传、教学录像同步记录、教学过程全程留痕、互动评价实时发布等途径,实现“空中课堂”和“开放学院”的建设愿景。

    再次,提升学生超越传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处理复杂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科研能力。专业教师通过数字技术结合系统化、梯度化的科研兴趣引导以及能力训练,开展贯穿教学全过程的伴随式评价,从而更有效地与学生互动,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实际能力动态调整教学内容。

    最后,在实践训练建设方面,培养单位应在既有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新的教学实践训练渠道,从而推动开放教育资源发展,利用全球范围内优质的教学材料和案例、丰富的课程内容,提高教学的专业性和前沿性。

    (作者系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本文系苏州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奖培育项目“新文科背景下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研究”阶段性成果)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