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暨“弘扬教育家精神 做新时代大先生”座谈会举行
本报讯(记者 崔斌斌) 3月30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暨“弘扬教育家精神 做新时代大先生”座谈会在京举行,活动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承办,北京明远教育书院协办。
会上,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朱永新、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仕政、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王义遒等嘉宾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分享。
朱永新表示,在新时代重新回顾教育家的故事、传承他们的高尚品德和奉献精神很有意义。教育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从教师脑袋装到学生脑袋里,不是让学生学习冷冰冰的知识,而是启迪智慧、陶冶人格、塑造灵魂。教育家精神能够鼓励教师打破传统模式,探索AI时代的教育创新,探索个性化教学的路径,促进课堂从知识传授转向思维启发。
在朱永新看来,教师虽然不能人人都成为大先生,但是可以筑牢立身从教、教书育人的信仰之基,把职业发展的小我融入教育强国的大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实现个人价值,成为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成尚荣认为,教育家精神虽然是非常崇高的,但并非高不可攀;教育家不是抽象的,而是很具体、鲜活的,就在我们身边。
在北京市特级教师吴正宪看来,做大先生,一是要有爱的情怀——对国家、对教育、对孩子的爱,二是要有好的理念,以学生为本,三是要有爱的能力,把爱的情怀、好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四是要甘于寂寞,潜心研究。
为全国教师搭建跨越时空的专业成长平台
中国教师报推出“公开课”系列直播
本报讯(记者 万景达 实习生 赵一琳) “就像朋友围在一起煮茶,边喝边聊,我从两位主编的对话中学到了不少东西。”3月25日晚上7点半,山东省临沂滨河实验学校教师袁哲打开中国教师报视频号,看完一个半小时的“中国教师报公开课”直播,他告诉记者,自己获得了三重启发:如何给文章起标题、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帮助写作、了解到什么是“写课”。
自3月20日起,每周二晚7点半,“中国教师报公开课”系列直播在官方视频号上线。直播由编辑团队担任主讲,以“编辑出镜访谈”形式打破编读界限,推动传统纸媒“单向输出”向新媒体时代“双向对话”转型,为全国教师搭建一个跨越时空的专业成长平台。截至4月1日,三期直播吸引数万人观看,评论区互动量突破万条。
首期直播“别让好经验埋没在抽屉里”,阅读版主编宋鸽与评论版编辑刘亚文围绕“基础投稿指南”进行分享。从选题、写作到投稿,她们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全流程指导。第二期“从独写到共鸣”,编辑部副主任褚清源与名师版主编冯永亮以“一线教师文字破圈的可能”为切入点,系统解析了从文章架构到标题设计的全流程写作方法论。
“当编辑走出审稿台,在镜头前直面教师困惑时,这种真实互动能够重构教育传播新生态。”谈及发起系列直播的初衷,中国教师报负责人表示,直播将实现三重价值:一是以人本视角拉近编读距离,展现编辑团队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洞察;二是通过双向对话,激活教育实践与媒体传播的共生关系,让内容生产更贴近教师需求;三是创新可视化、场景化表达,彰显教育媒体的责任担当,探索“内容+服务”的转型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