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2日 星期三
学习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笔谈
从四个维度着力践行新时代师范院校的使命担当
芮国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范教育肩负着培养优秀教师、塑造民族未来的历史使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简称《纲要》),对健全教师教育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背景下,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培育新时代优质师资,是支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基础工程。

    锚定人民期待:明确新时代师范教育的核心坐标。《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理念,是我们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体现。自近代师范教育发轫,“教育救国”的理想便与民族复兴、民生改善紧密相连,与国家命运、人民福祉同频共振。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推进师范教育综合改革,一要深刻认识师范教育的历史使命。师范教育自新中国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知识普及、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等重要作用。江苏师范大学前身是苏南军区转业干部文化速成学校,1958年北迁徐州就是为了全面振兴苏北教育,撑起苏北教育的一片蓝天。二要明确师范教育的建设目标。要始终把满足党和国家需要、人民期待放在首位,努力培养造就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三是要认识师范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依托。师资力量的优质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从部属师范院校公费师范生到地方师范院校各类乡村教师专项计划,从“优师计划”到“特岗教师”,从中央到地方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无不回应着民生关切。包括江苏师范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积极参与“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并发挥重要作用,为结对师范院校学科专业发展和办学水平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回归师范特色:重塑新时代师范教育的本源价值。《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明确提出“切实推动师范院校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师范教育回归“师范性”,在向世人揭示“何为教育”“何为教师”的同时,也积极阐释着“何为师范”“何为示范”的时代内涵。一是大力涵育师范生的教育家精神。要加强师范生对师范教育的专业认同、对教师的职业认同、对立德树人的价值认同,要将“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深度融入师范生教育全过程。二是科学设置师范生的课程体系。加强“双师型”教学安排,强化实习实训,优化培养评价机制,提升师范生的教育情怀和责任意识。三是创新完善师范教育专业教师的评价机制。高校应优化人才评价机制,鼓励师范教育专业教师加强对教育尤其是师范教育的规律性研究。

    重构创新目标:把握新时代师范教育的改革方向。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前景下,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到学习模式、评价体系的革新正在重塑师范教育。一是要动态调整师范生培养模式。既要满足统筹推进“双减”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需要,又要加快构建“学科交叉+教育素养+实践创新”的培养新范式,还要进一步拓展师范生定向培养的覆盖区域和加大支持力度。江苏师范大学连续8年培养定向师范生近2700人,为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贡献力量,就是深刻认识到其重要意义所在。二是探索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师范教育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要构建“数字孪生+真实情境”的教育体系,努力提升师范生信息化、智能化素养。学校正在优化“5G+VR”师范生教学技能成长性评估模型,已经举办“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实践”研修培训,惠及全省中小学教师6000余人。三是构建基础教育反哺师范教育机制。学校将师范教育课堂下沉到中小学教室,将中小学名师工作站嵌入师范院校,把真实教学场景转化为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验室”,推动基础教育实践智慧常态化融入师范课堂。

    贯通终身发展:构建新时代师范教育的全链支撑。《纲要》指出,要“强化教师全员培训,完善国家、省、市、县、校分级研训体系”。教师的“终身成长”与“职前培养”同等重要,把继续教育培训纳入师范教育大体系,是应对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一是推动教师和师范生培训实训的清单化服务。人工智能重塑教育生态,教师原有知识体系的“半衰期”明显缩短,必须尽快掌握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2018年,江苏师范大学为泰州教育系统开发“泰州师说”网络培训平台,目前已成为面向全国的教师教育品牌,惠及全国一线教师10万余人。二是推动教师和师范生学历提升的优质化发展。落实教师学历提升计划,构建学历提升通道,优化研究生招生培养模式。三是推动教师和师范生继续教育的体系化支持。学校率先参与制定国家卓越教师培养标准,2016年联合淮海经济区内18所师范类高校成立全国首个“乡村教师教育联盟”,实现乡村教师培养培训和研究服务一体化。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师范院校应全面落实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夯实师范生师德根基,提升师范生专业素养,增强师范教育服务能力,在培养新时代“大先生”的征程中彰显师范教育内涵价值,为民族复兴筑牢教育基石。

    (作者系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