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2日 星期三
专家点评
多维互动构建教育新生态
杨九俊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简称“江宁实小”)“活泼泼的”课堂体现在人与知识、人与他人、人与物境、人与自我的互动关系中。

    人与知识:深度融合,跨越边界。从知识的深度看,在“活泼泼的”课堂上,学生不是浅尝辄止学习知识,而是深刻领悟学科思想,深入挖掘知识本质。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登堂入室,逐步形成属于他们个体的知识,搭建他们自己学科知识的“房子”。这样的过程是学习者与知识对话、融合的过程。教育家多尔曾说“知识是舞蹈”,乍听似乎不好理解,但人与知识深度融合就达到了这种境界:人与知识相拥起舞、人课一体了。从知识的宽度看,“活泼泼的”课堂知识是开放的,关注学科知识“天然”品质中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在学科教学中打开瞭望其他学科的窗口;以“人为”的链接生成新的知识形态,学习用相关学科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在多学科的相互作用中形成思维进阶;将间接知识与儿童生活经验融通,以真实生活情境为知识增加“鲜”度。

    人与他人:和谐互动,共同成长。一是润泽的氛围。人们经常用“如沐春风”形容课堂的幸福时光,“活泼泼”首先在于精神的自由。舒适、惬意的课堂氛围是儿童创造性学习的基本条件。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马斯洛认为:“几乎所有的儿童在受到鼓舞的时候,在没有规划和预先意图的情况下,都能创作一首歌、一首诗、一个舞蹈、一幅画、一种游戏或比赛。”因此,江宁实小很关注师生关系的融洽感,提倡民主意识,建立平等师生关系,使所有学生包括学习困难的学生都敢于充分表现自己;倡导对待挫折的宽容感,允许合理的挫折和失败,能将错误转化成教育资源,肯定在试错中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热情。

    二是适切的方法。教师是课堂的关键,课堂的“活”主要体现在教学方法的适切性。恰如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所说:“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也如吕叔湘先生所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多种教育方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作‘活’。”仅从选择方法说,就要考虑目标性原则,明确我们往哪里走,再去考虑怎么走;考虑对象性原则,“目中有人”,而且这个“人”是每一个鲜活的个体;考虑对应性原则,方法与知识呈现特点相匹配;考虑低耗性原则,用较少的合适的投入(主要是时间)取得较优的成效。我在江宁实小多次听课,教师在方法选择上是如琢如磨的;在方法落地时,他们又尽可能地“让”,通过师者必要的“隐藏”,为学生提供舞台。

    三是丰盈的收获。“成就”是幸福感的重要元素,在课堂情境中讨论“成就”,关键是能不能有素质教育的视角,有完整发展的视角。江宁实小的课堂是以思维为主轴的,教师引导学生思维进阶拾级而上,经历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抽象拓展结构。如果把“经验”首先看作动词,这个“做中学”的思维爬坡一定是有情感融入的。只有知识与情感双轮驱动,“主动学”才能成为现实。怀特海说:“在教学中,你一旦忘记你的学生有躯体,那么你将遭到失败,因为感觉与思维之间有一种协调,大脑与身体的创造性活动之间也有这种交互作用。”正因为如此,江宁实小将情绪卷入、经验卷入、思维卷入当作经历的三维度,这就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性知识,培育带得走的素养,此为获得的完整性。再说获得的过程性。教与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生命表现的方式。“活泼泼的”课堂让学生过上了高品质的学科生活。过程通向结果,也是结果的一部分。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按照体验性课程的观点,课程不只是制度的执行,而是不断改造和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从人的成长性看,也是学习获得的重要表征。最后说说获得的全体性。江宁实小教师“活”的教是为了学生“活”的学,在“活课堂”中,师生是相互作用、相互激荡、相互映照的关系。我曾经用两句话描述进入高峰体验的课堂:“知识不仅在书本里,而在你和我的眼神里。”岂止是“活”?这就是“幸福”了!更何况,他们把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到学生那里,把教学个性、教学风格的要求落实到教师那里。课堂是每一个人的,是所有人在“风乎舞雩”的美好境界中共同成长的。

    人与物境:巧妙融合,激发灵感。让学科味弥漫在特定学习空间。对于教室、专用教室、实验室、课程基地进行设计,为场景式学习、浸润式学习、创意式学习创造基本条件。物理环境对学生有“做”与“受”的双重关系。“做”即主动探究,环境是资源、是支架;“受”即环境对学习者形成反作用,刺激、催生学习行为。二者对学习的意义都是积极的。“暖认知”的环境不仅包括以“师生关系”为主的人与人的关系,也包括“温暖”的物理环境,而特定学习空间的学科味是其最基本的方面。

    让校园和社区成为开放的课堂。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个建筑都可以成为教育资源。大自然和社区环境有可能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知识的源头”。正式学习的开放课堂、跨学科的资源联结、社会实践的广袤天地,都需要我们向四面八方打开。非正式学习更是以学校、住所、附近的资源为依托,创造“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境界。

    让虚拟学习情境融入日常学习生活。借助现代技术创设虚拟学习情境、拓展学生学习空间,正在成为一种趋势。江宁实小教师面对新技术的涌现,主动接纳,积极探索,正在打开人与物境互动的新天地。

    人与自我:认知觉醒,创造“新我”。激活内在动力,“活泼泼的”课堂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活动,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如是,成就是成功之母,学生会在不断完成挑战性任务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成长。

    认知觉醒是指通过打破原有的认知框架,达到更高的认知水平,从而实现对自我和世界的真实认知和理解的过程。“活泼泼的”课堂有认知觉醒的意蕴,促进学生从关注他人怎么看到向自己内部世界看,对自己的内心深处进行反思;促进学生超越事物的表面现象,弄清问题的本质和原因,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审视自己的信念和思维方式,发现自己真正的需求、价值和目标,并在反思基础上不断校正航向、优化路径、改进策略、激活资源,真正成为自主学习者。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