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2日 星期三
与你共读
重读《文心》:在教育的河流中寻找永恒
刘德水

    捧读叶刚先生策划出版的《文心》纪念版,恍惚间仿佛又看到了叶圣陶先生那慈爱的面容。他老人家对教育工作者的关怀和勉励,对孩子的呵护和期盼,让我不禁泪湿眼眶。作为一名从教40余年的语文教师,我深感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写作的经典,更是一盏照亮教育之路的明灯。

    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犹如一条清澈的溪流,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在《文心》中,他用平实的语言,如叙家常一般道出了写作的真谛。这种“文心”,不仅是对文字的敬畏,更是对生命的尊重。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每天都在与文字打交道,但我们是否思考过文字背后的生命意义?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心灵的对话,是生命的相互照亮。

    记得当初刚刚走上教师岗位时,每次上作文课,我都是从技巧和表达等方面讲解,孩子们听得非常认真,但写出来的东西依然杂乱无章、空洞无物,为此我常常懊恼,内心茫然无措。后来一次偶然机缘,一位即将退休的前辈送了我一本《文心》,我用两天时间读完后一下子就明白了,写作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心灵的表达。于是,我开始改变教学方法,经常带学生去公园亲近大自然,博物馆、古迹遗址、胡同都留下了我们的欢声笑语。渐渐地,学生的文字有了温度,有了生命的气息。这种转变正是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生动体现。

    叶圣陶先生提倡“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对我的影响特别大。在课堂上,我尝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让那些小脑袋瓜儿高速运转,鼓励各种不成熟的思想相互碰撞。记得有一次讨论《背影》,一个学生提出:“为什么父亲买橘子时非要穿过铁道,这不是违反交通规则吗?”这个问题引发了一场热烈的讨论。这样的课堂正是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生动实践。

    在《文心》中,叶圣陶先生特别强调“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这让我想起当初带学生春游的经历。当我们置身大自然,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得到了空前激发。一个平时作文语言表达平平的学生,在看到一片被虫蛀过的树叶后,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这片叶子虽然残缺,却依然在阳光下闪耀,就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完美,但依然可以活得精彩。”这样的文字,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灵性,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

    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面对碎片化阅读的冲击,我们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深度思考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文心》告诉我们,写作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表达思想、传递情感、记录生活。这种理念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育的根本。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就像一颗种子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每当我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专注的眼神,就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我们要做的不仅是教会学生写作的技巧,而且要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让他们成为有思想、有温度的人。

    重读《文心》,我深深感受到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永恒价值。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写作指南,更是一面镜子,照见教育的本质。它提醒我们,教育是一项需要用心经营的事业,需要我们以“文心”对待每一个学生,以“文心”对待每一堂课,以“文心”对待教育事业。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我们要像农夫一样,耐心地耕耘,细心地呵护,等待每一颗种子发芽、成长。

    《文心》纪念版的出版,不仅是对叶圣陶先生的致敬,更是对教育初心的呼唤。作为教师,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发扬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让“文心”的种子在更多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让教育的光芒照亮更多生命的旅程。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