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对标教育强国建设目标,探究高质量教师培养,以教师之强支撑教育之强是破局之道。东北师范大学作为教育部首批创办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高校,一直秉承师范大学的使命,以国家教育战略为引擎,以时代发展之需为着眼点,从2018年开始全面升级小学教师培养范式,在原有的“尚师德、精专业、厚实践、强研究”的培养目标体系中,进一步重构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四力”目标,培养高素质的未来新型小学教师,应对当今及未来教育的复杂挑战。
何为“四力”:指向“为未来而教”
东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实施方面做了大量有价值的实践探索,在此基础上不断升级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为未来而教”的能力,帮助师范生获得“指向迁移与创造的学科深度教学力、支持学生差异需求的个性化指导力、泛在教育环境中的学习组织力、帮助儿童能动性生活的引导力”。
一是指向迁移与创造的学科深度教学力。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资储备,既观照自身又观照未来服务对象,需要在复杂的教学情境中迁移和创造性使用职前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在促进小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还能引导小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并激发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是支持学生差异需求的个性化指导力。未来小学教育场景中,每个小学生都有不同的需求,他们的学习速度也不同,因此应根据小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能力和兴趣,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确保所有学生都参加课堂讨论和活动,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都需要师范生在职前就能培养敏锐的观察力,为具有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方法,运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和丰富的资源支持,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和方式下学习。
三是泛在教育环境中的学习组织力。在AI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泛在教育强调学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而是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如何在泛在教育环境中引领小学生个性化学习成长是师范生未来工作之需。所以,职前阶段不能忽略师范生泛在教育环境中的学习组织力的培养,要让他们体验在各种学习场景和环境中如何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促进泛在学习的持续进行和良性发展,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是帮助儿童能动性生活的引导力。儿童的能动性是他们在成长中内心形成的一种自发动力,也是他们主动认识世界一种方式。师范生建构帮助儿童能动性生活的引导力,在未来教育中就能关注个性,通过适当的引导和支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参与社会,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鼓励儿童说出自己的心声并作出自己的选择,增强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决策能力,找到属于自己的“掌控感”,并能够形成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何“四力”:引导师范生应对“变化”
东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升级的考量源于教育自身发展,以及当下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一,教学充满着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我们现在教给师范生的案例并不能帮助他们解决未来工作场域的突发情况。为了让师范生未来有勇气去挑战自身无法控制的教学场面,我们在职前阶段尽可能培养师范生可迁移和可创造的学科深度教学力,在未来的工作环境中能将当下所学内容与新环境相连接和关联,并在教学中进行迁移和创新。保持学习能力的关键是创造力,以创造性的新方式感知世界和现实,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适应未来世界的生活和工作。因此,升级培养目标能促进师范生的学习和教学如何有质量、有价值或有意义地实现。
第二,技术变革的浪潮正在改变人类的基本能力,包括思考力、行动力、迁移力和创造力等,因此我们要确保培养的师范生在未来基础教育工作中能够及时回应这些变化。技术进步迅速改变教育,教学正在从关注覆盖所需的知识内容和专注于记忆知识,转向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这要求师范生在职前不仅要深入理解学科知识,还要能引导学生将知识灵活迁移应用,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另外,AI技术的发展使得泛在学习成为重要的学习形式,“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这样的学习形式不再是简单传递,而是更具有情境性、社会性和适应性,学习内容表现出进化性。未来的小学教师具有泛在教育环境中的学习组织力,才能有效指引小学生的泛在学习,并满足学生对学习资源情境适应、社会化连接、内容动态进化等需求。
第三,儿童观的认知在不断发生深刻的变化。儿童是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未来工作主要服务的对象。近20年来,国际学界对于儿童观的认知在不断发生深刻的变化。从成人本位视角转向儿童本位视角,儿童逐渐被看作“成长中的人”“主动的创作者”,儿童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性和身心发展的独特性得到了认知与珍视。作为一个独立、自主、主观能动的个体,儿童可以参与其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不只是传统理念中被教育的对象,每个孩子都拥有无限潜力,教师应当引导他们走向无限可能性。因此,职前阶段培养师范生支持学生差异需求的个性化指导力、帮助儿童能动性生活的引导力等,能增强师范生对教育在塑造儿童心智和心灵方面的认知。
何以“四力”:创新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
东北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从1999年创建到现在,积累了许多有效经验,在原来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更加侧重课程的调整、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教学性思维的培养等。
第一,构建由“学知识”转向“强素养”的课程体系。新增多维可变课程模块,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替换”“附加”“融入”等方式,优化课程结构,以适应未来小学教育需求。如增加人工智能类相关课程、跨学科素养的 STEM 教育系列课程;将儿童生涯规划教育、特殊儿童教育、小班化教学等融入相关课程内容;附加领导能力提升类等课程,包括高端演讲、研讨会、课后指导或课外沙龙等。这三类课程有机融通,体现课程体系重基础、践迁移、拓宽度、厚深度和促创新的特征。
第二,持续探索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的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直是国际教师教育教学法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旨在解决师范生在培养阶段所学的理论知识无法在入职后转化为自身的实践知识。我们的切入点是“示范与反馈”,已有研究表明,当教师教育者通过自身实践对教师教育项目所提倡的教学方法进行示范时,师范生的学习效果将得到加强。我们的做法,一是教师示范如何进行知识迁移,然后示范给学生,再让师范生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推理实践;二是建立基于反馈的师生学习伙伴关系,师生相互发现、创造和利用理论与实践知识,共同进行深度思考和创造性探索,当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创造性任务时,教师会提供适当的支架支持,并进行及时反馈,帮助学生学会逐步解决复杂问题。
第三,发展师范生基于证据的教学性思维。循证教师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教学性思维,证据意识有利于师范生形成批判性思考。面对教育教学实践的不确定性,师范生需要具备面向未知的探究精神,具备通过设计和开展研究为实践措施寻找依据、 找到解决方案的能力。我们的做法,一是通过课程融通,把学科专业课程与研究方法课程进行整合,基于一个讨论主题,把不同认识论来源的知识融会贯通,满足发展师范生教学性思维的需要;二是师范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调查研究,每学年完成一个教学现场的实证研究报告;三是师范生扎根小学课堂进行实践,对教与学进行整体性和情境化理解,为日常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以此发展教学性思维。
面向未来小学师资的培养专业化,东北师大教育学部将继续秉持师范教育使命和特色,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探索指向未来的小学教师培养新范式,提高师范教育办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小学教师,聚焦教育现代化,筑牢教育强国根基。
(作者单位均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