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2日 星期三
在“看见每一位学生”中成就教师
刘振升 马效伟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在山东省潍坊北海中学的价值认同里,好老师同样是好学校的源头活水。基于此,学校将“培养领袖风范、国际视野、科学素养、人文精神的创新型人才”的育人使命解构成靶向性、实操化项目,通过文化理解、课堂科研、课程探究等嵌入到教师发展的全过程,让教师在成就学生幸福人生的真实场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专业精彩。

    内在动力的激发从文化认同开始。北海中学倡导把发展权还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发展。怎样把这种育人理念与教师的学生观有机融合,并自觉转化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北海中学新入职教师的岗前培训中,除师德、学科、班主任等常规培训之外,校长焦宗芳引导新教师领会“成功=科学的规划+有效的实践探索”,同时送给新教师纵深发展的六个“锦囊”,为其在学校文化理解、自我角色定位、师生关系构建、站稳讲台的修炼等方面安装了行动“导航”。

    北海中学把教育细节和主题活动做成隐性文化的培训,让教师在工作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如因会议错过吃饭时间直接上课的老师,在课后会惊喜地收到学校早已放到办公室桌上的面包和牛奶;元旦晚会学校鼓励教师依据学校生活学习素材进行创作,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展示。所有教师登上舞台展示凝聚着原创智慧的节目,在全员“露脸”的参与感中,收获了合作的力量。

    学校文化润泽出有爱的教师,有爱的教师把“学生第一”视为应然,学校就变成一个充满教育氧气的“能量场”。

    于课堂教学中锤炼专业真功夫。“大概念、大单元、跨学科主题研究、教学评一致性”……2022年版新课标实施以来,诸多新观念、新要求让不少教师产生迷失感。如何让教师在学习践行新课标中实现自我成长?

    北海中学邀请专家为教师解读新课标,带领教师进行基于学情的课堂研究,打磨出“认定目标—问题驱动—问题探究—问题应用—反思测评—自助餐作业”的课堂教学范式。在对流程进行落地的过程中,学校带领教师围绕课标,通过逆向设计构建目标体系,尝试学习单元整体架构,解决教师在大概念、大单元方面的“痛点”。

    学科内与跨学科的混合式教研、基于课堂现象及问题开展的课题研究,使教师提高了理论素养与成果转化力,更让他们具备了对学生进行理性科学指导的能力,让教师获得了专业自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也因此有了“润滑剂”。

    装上课程建构软着陆的“发动机”。作为学生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跑道”,北海中学注重引领教师开发完善课程体系,鼓励教师把碎片化的经验提炼整合,构建结构化、系统性的幸福教育课程体系。通过多元化的课程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载体,保证课程“软着陆”。如支持教师为学生建立动态的大数据评估数据库,突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交流互动的体验生成质量。逐步建立分层教学、选课学习、云资源包、大小学制、长短课等课程实施机制,提高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北海中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潜质与爱好,结合教师的特长,开设了篮球、足球、油画、声乐、吉他等30多个社团,让每一个孩子都绽放自信,让每一位教师的优势都能最大程度地展现。

    作为致力于培养面向未来创新型人才的学校,北海中学也在组织学生开展国际交流活动中赋能教师成长。如在新加坡研学中,教师在不同的场景中体认多元文化带来的教育差异,通过对比、思辨,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批判性思维提供了具身体验的启发性思路。

    在发展学生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成就教师,北海中学用朴素的教育哲学,把教师变成一盏盏成人达己的“明灯”。

    (作者单位均系山东省潍坊北海中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