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福建省福州市晋安榕博小学举行了“春日探索家”活动。学生将公园当作实验室,用放大镜研究叶脉结构,发现每一条叶脉都是“大自然写就的独一无二的故事”。
“叶片不仅仅是标本,更是写满春意的短笺,这是项目化课程带给学生的成长。”教师阮婷婷说。这种将知识与实践交融的教育场景,正是学校项目化课程实践的生动注脚。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的课程基本原则,强调跨学科主题学习与实践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学校将项目化课程作为落实这一要求的重要抓手,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建模、科学探究、社会调查等多学科工具,在真实情境中完成知识建构与能力迁移,以动态生成的课程生态解锁学生成长的“多元宇宙”。
从“知识孤岛”到“思维星链”
项目化课程是思维的“破界”之旅,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全息思维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学科知识之间不再是“孤岛”,而是相互连接的璀璨“星链”。
以“一起趣造车”项目为例,教师以学生对汽车的好奇为出发点,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调研等方式了解汽车的前世今生与机械构造,进而生成驱动性问题:“假如你是一位设计师,想要造一辆什么样的汽车?”
在学校的“汽车工坊”,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制订“造车”方案,并绘制设计图,再根据图纸准备制作所需的器材。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又产生了若干核心子问题:“用什么材料能让车身既坚固又轻盈”“如何让车身更具稳定性”……这些问题驱动学生继续深入探究材料科学、运动力学等问题。在教师、家长的协助下,学生边做边学,在“造车”过程中自然将数学、物理、美术等学科有机融合,形成具有生长性的认知网络与工程思维。
假如将各学科知识点比作在不同轨道运行的人造卫星,彼此并无交集,但当学生解决真实问题时,这些“卫星”会通过数据交换组成星链系统协同工作,最终形成具有生长性的认知系统。这一系统不仅支持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构建起连接具象实践与抽象理论的认知阶梯,助力学生实现思维能力的跃迁。
学生翁东才在项目总结中感慨道:“以前我总觉得数学、科学、美术等是完全不相关的学科,但在这个项目中,我发现它们其实是相互关联的。要解决问题,必须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不枯燥。”
用另一把尺子量出成长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学生往往被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学习节奏限制,难以充分展现个性化的发展潜能。项目化课程有能力改变这种“标准化”培养模式,为“因材施教”提供可行性路径。
以学校近期开展的“一起趣创业”主题活动为例。4—6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主组建了“吧唧铺子”“米香创业记”等项目团队。在“创业”过程中,有的学生凭借出色的市场调研能力成为“市场调研师”,有的则凭借创意和组织能力成为“产品运营官”,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在真实交易中理解“成本核算”“契约精神”等商业概念。
在活动中,教师惊喜地发现项目化课程为传统学业评价中的“欠发展”学生提供了展现才华的机会。一名学业成绩不太出众的女生在班级摊位“售卖游戏”项目中表现出惊人的应变能力。她能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迅速调整游戏规则,让整个活动秩序井然。那一刻,教师看到了她眼中闪烁的自信光芒。项目化课程为这样的学生提供了“另一把尺子”,让他们在擅长的领域发光,获得成长与进步。
“教育者的使命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之处,并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项目化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认识自我的机会,学生可以在多维度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由此生发出自己的发展性课程,从而满足个性化需求,实现自我驱动式的“因材施教”。
滋养成长的“多元宇宙”
项目化课程不仅为学科融合搭建起桥梁,还为学生架设了一座座与社会沟通的桥梁。
比如,“一起趣创业”项目结束后,学校继续挖掘课程的“剩余价值”,邀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金融学博士化身“创业导师”,带领学生一起复盘活动,帮助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的升华。又比如,在“一起趣造船”项目课程中,学生与福建船政博物馆专家共话中国船政史;在“智慧魔方农场”项目中,学生有机会在农科院教授的引导下与植物对话,探究“为什么植物都有自己的‘小脾气’”……
与社会连接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让他们体会到知识学习的现实意义,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学生陈令仪与博士交流后感慨道:“原来知识不仅能用来答题,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与多学科连接促进了知识的横向贯通;社会连接发展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这是知识的纵向贯通。纵横交错间,项目化课程编织了一张四通八达的学习能力网络,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在这张网络中,你能发现学生通过在“智慧魔方农场”中的项目式学习接触到现代农业知识体系,又在“一起趣造车”项目中学到了工程技术与创新思维,二者融合,“一起趣智造之智慧浇灌系统”等项目就顺利实施了;你还能发现学生在“跟着地铁去旅行”“跟着地铁寻年味”等活动中对自己所生活的城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家乡的情感越发浓厚,在其后的“科学探索水奥秘,劳动守护家乡河”等项目中,学生把这份乡情融入探究活动中,热切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让家乡环境更美,让乡亲生活更好”。
项目化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全息思维空间与实践机会,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现了知识纵横连接,让学生在不同知识板块间穿梭,整合知识体系,达成知识的融会贯通,最终滋养出成长的“多元宇宙”。
(作者单位系福建省福州市晋安榕博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