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30年来,我从闽浙交界的乡村小学起步,逐步成长为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一路走来,助力我专业成长最为关键的因素便是教育科研,它引领我从“无我”状态迈向“大我”之境,并催生了我的小学语文范本教学主张。
“无我”状态,意识先行
初上讲台,身为乡村小学教师,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已属不易,若还能察觉并关注一些普遍存在的教学问题便难能可贵,而我当时在同事眼中正是这样一位“特别的老师”。
1995年8月,我毕业后被分配到福建省寿宁县凤阳乡北山民族小学任教。学校地处偏远,交通闭塞,教学质量欠佳。在学校工作期间,我留意到当时乡村小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教学目标模糊、重点不突出以及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于是,我开始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寻求解决之道,期望为改善山区语文教育贡献自己的智慧。
后来,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我提出了“一点突破法”教研思路。这项所谓的教研实验完全是“土法上马”,既未申请立项,也无课题开题,更缺少专家指导,全凭我的一腔热情、责任感与勇气,带领本校几位教师秉持“一课一得,服务学生”的初心,悄然开启研究之路。“一得”成为教学的明确目标与重点,致力于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这样一来,教师有了清晰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也变得突出,课堂教学效率随之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很快跃居全学区中上游水平。
良好的成效引起了领导的关注,实验范围由此从一所学校逐渐扩展到几所学校,最终吸引全学区所有学校参与其中。我也因此成为草根教改明星,并以此为契机探寻符合时代需求的小学语文教学新路径。而当年的这一探索,已经孕育了我日后提出的小学语文范本教学主张的雏形。
“有我”状态,效用为先
“一点突破法”教研实践为我带来了荣誉,但我并未沉醉其中,而是进一步思考:更为精准、完整且具有普遍性的小学语文教学清晰路径与基本步骤在哪里?
2003年8月,我通过公开考聘调入寿宁县鳌阳中心小学,这是一所拥有百年办学历史的县城学校。站在新的起点上,我进一步提出“小学语文锥钻式教学”的研究思路,即针对课文学习中最为敏感、关键的环节进行由浅入深的钻研学习,以此强化阅读体验,提升教学效果。此过程恰似以锥钻孔,持之以恒地集中力量攻克一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锥钻式教学”以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核心,探索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融入言语理解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实现语文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及 “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锥钻式教学”强调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因此,教师要创造更多时空条件,确保学生有更多机会深入文本语言,与文本进行多方位、多层次互动,提高学生语言实践的频率。同时,通过聚焦课文核心内容,挖掘课文个性化的言语表达,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例子”的个性特征,真正发挥课文的“例子”功能。
这一时期,我的小学语文范本教学主张愈发清晰。
“新我”状态,泛观博取
2009年10月,我调入福建省宁德市小学教学研究室,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研员。语文课程与教学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何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成为我思考的新课题。我认为,语文学科核心知识与能力是语文学科最基础、最具价值的构成要素。阅读教学中的关键知识与能力发展点,即与阅读教学目标高度契合的阅读教学内容,构成引导学生开展文本解读的核心与基础,也成为教师精选教材资源的重要依据,任何开放性的课堂阅读教学活动都应围绕这一核心展开。基于前两个课题的研究,并广泛参考其他名家的理念和主张,我明确提出小学语文范本教学主张。
小学语文范本教学是指依据儿童语文学习规律及文本特点,以典范性文本为学习媒介,引导学生重点学习课文的“经典语料”,品味其中的精彩、精要、精妙、精华之处,在情境体验中激活文本蕴含的言语经验、思维方法和思想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言语知识为载体,推动学生与“范例”深度互动,发现并解决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推理判断的能力。这一教学主张,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经验与文本智慧的对接,以及课堂教学与生活世界的融合。这样一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小学语文教学,不仅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更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与和谐发展有着深远价值,能够助力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
此后,小学语文范本教学历经“范例性”“整体性”“主体性”三个研究阶段,总体构建起以“语文育人价值范式”统领的“教学概念框架——教学问题解决”“学习任务分析——教学地图设计”双轨并行的教学理论模型,从本质上提升了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实效性。在教学策略上,以“关系思维”取代“实体思维”,对引导儿童形成良好生活方式、提升语文学科育人水平更具针对性。研究成果《小学语文范本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获2020年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标志着小学语文范本教学主张已初步成形。
“大我”状态,示范辐射
2019年12月,我有幸成为国家教研共同体协同提升试点项目全国29个名师团队负责人之一,由此开启了跨区域远程教育帮扶征程。团队借助全景学习平台,运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因地制宜开展单元范本教学探索,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出“十字形”教学原理,从单元纵轴和单篇横轴落实“教读—扶读—放读—用读”的学习时段目标,强化实践导向和教学成果转化,打造特色教学,促进帮扶工作提质增效。同时,结合单元特点和教师个性,创新形成多种课型:精教细学课,旨在通过实例传授方法,引导学生品味文本精妙之处;自主品析课,让学生运用精教细学课所学方法,在略读课文中进行自主实践;运用创作课,为单元习作积累素材,助力学生实现从读到写的转变;诗词拓展课,采用对比阅读方式学习古诗词,引领学生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自2019年教研共同体项目启动以来,团队深入研究、整合资源开展远程同步示范课教学,跨区域远程帮扶了全国80多个试点县。在这种特殊的课堂上,团队成员与学生虽相隔万里,却互动顺畅。我们与当地教师线上相聚,一起观课、评课,并深入交流、共同成长。由于帮扶成效显著,团队多次受到项目办的通报表扬以及试点学校的广泛好评。
团队还通过创办“宁川小语” 微信公众号,常态化开展“周三云教研”活动,进行更大范围的示范引领,推动“数字资源+教学服务”模式下城乡教研共同体的形成,提升教研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吸引力和创造力。
2023年11月,教育部新时代 “双名计划”许发金名师工作室挂牌成立。团队以“教育帮扶,筑梦远行”为愿景,以协同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为目标,持续深化小学语文范本教学研究,向着照亮一方教育的方向坚定前行。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教育部新时代“双名计划”培养对象,福建省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教育科研处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