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9日 星期三
班级在线
把班级“事故”变成班级故事
刘在丽

    有人说教育是一件幸福的事。事实告诉我:艰难和幸福乃教育的一体两面,只有化解其中的艰难,幸福才会显现。

    两周前,班里出现许多可爱的“小屋”,它们颜色、形状虽不相同,名字却一样——创意垃圾桶。

    故事要从三周前的一次早读说起,我从教室后门走入,一眼就看到后排储物柜上躺着两张揉成团的抽取纸巾。

    “谁把用过的纸巾随处乱放?”

    “不是我,不是我……”几个学生先后回应。

    “我相信用这些纸巾的主人并非故意为之,现在有没有同学愿意做好事,帮忙处理一下?”

    劳动委员和学生李沐轩三步并两步,抓起纸巾往教室外走去。我表扬他俩后移步讲台,由于以前强调过的问题再次出现,我决定用几分钟上上“品德课”。于是,我深吸一口气,用较为严肃的语气跟学生讲“不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又强调讲文明讲卫生的班规校纪,并提醒做这件事的同学主动找我说明情况。“如果没人来找我,为了帮助有此不良行为习惯的同学改进,过两天我只能去查监控了。”此语如冷风刮过,学生几乎都屏住了呼吸。

    话一出口,我就有些后悔:真的要去查监控吗?即使查出是谁干的,谁能保证下一次没有人乱扔?多次类似事件表明这只是表象,根本原因可能是个别学生忘记规则、自控能力弱,也可能是在家里随意惯了。还有一关键原因,班里不设垃圾桶,学生需要步行到20米远的楼层垃圾桶扔果皮纸屑,下课来不及扔掉垃圾的话,有些学生就暂放果皮纸屑于桌柜之上,弄掉了也没察觉,更不用说主动捡起。

    要解决问题,查监控实属治标不治本。怎么办?我深知犯错是学生的特点和权利,但如何把犯错本身利用好,让它成为教育资源?我陷入了沉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若轻易用惩罚的方式‘消灭’错误,产生错误的根源不仅没有被消灭,而且错误的意义也被惩罚所消解,从而使教育失去着力点”。此刻,与找出违纪者批评教育一番相比,找到处理此事的着力点显然更为重要。

    学生违规固然不对,但身为教育者必要时也需要重新审视“规则”。教室没有垃圾桶,能否恢复垃圾桶的使用?可垃圾桶装满垃圾没人愿意倒,能否每人自设一个小垃圾桶且每天自行清理?这样,来不及扔的果皮纸屑不就有安放之处了?班规加上每日放学前清理个人垃圾桶,请劳动委员提醒、检查、记录、反馈,确保个人垃圾桶每天都干干净净的,而且这是学生自创的作品,他们应该会比较爱惜。

    有了策略,就要付诸行动。当我在班里宣布举行“创意垃圾桶”制作比赛时,有的学生觉得新鲜,笑眯眯地讨论起制作材料;有的学生托着腮帮子思考怎么创新;有的学生举手向我问这问那;也有的学生惊讶于我的转变……看着雀跃的教室,我想:会有多少学生积极参与?此次活动能助力某些学生慢慢养成好习惯吗?

    第二天,教室的桌子两边挂上了几个手工作品,有矿泉水瓶做的大口圆筒,有硬纸盒做的长方形小筐,还有草稿纸叠成的带盖篮子,更有画上好看图案的小纸屋……五花八门,各有千秋,每个作品都是彰显学生智慧的成果。

    我不禁感慨:还好没有查监控,否则教室里哪来这么多创意十足的作品?又哪来师生之间的其乐融融?作为教育领路人,只有我们找到并用好教育着力点,教育才会像春雨滋润花草般带来学生成长的良机。

    后来,更多的学生带来自己的作品,我把他们的作品照片发到班级群,号召家长给孩子点赞投票,选出好看又实用的创意作品。家长的热心评价、欣赏赞许给予孩子一种无形的力量,一些家长还为孩子的作品出谋划策、提供建议,帮孩子提升遇到问题积极解决的能力。

    自从纸屑有了安放之处,我也渐渐淡忘那个促使我们创造作品的功臣。前两天有个学生主动告诉我那两张纸巾有一张是他放的。看到他眼里流露的勇气,我仿佛收到一份礼物——学生对老师的真诚,不是最珍贵的礼物吗?

    班级活动开展的效果好不好,学生说了算。由于少数学生未参与活动,所以他们成为活动的“终极评审员”。其中有个学生评审的方式还很特别——他用过的纸巾依然放在教室后排柜子上。他用行动告诉我,此项活动还需要继续“查缺补漏”。

    为了不让学生有机会“故伎重演”,我再次修正活动细则:“下周,尚未参与活动的同学请确保你的个人垃圾有安放之处,可以组内商量巧妙办法。另外,全班同学都要在班级保洁倡议书上签名。”

    就这样,“纸屑连环事故”成了“纸屑连环故事”。往后的日子,我还需要多动脑、多学习,尽力把大大小小的“班级事故”变成有温度的“班级故事”。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番外外国语学校)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