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9日 星期三
经验之谈
这样参加培训让我迅速成长
于吉海

    为提升教师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育行政部门会定期对教师进行线上或线下培训。可是,一些教师参加培训时应付了事,浪费了良好的成长机会。结合自己参加首都师范大学“一线优秀教师技能提升”研修培训,谈谈我如何有效参加培训,从而收获成长。

    训前热身。接到培训通知时,我正处在专业成长的“瓶颈期”,因此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参加培训前,我挑选了教学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准备了成功的教学案例,思考了教学中出现的“热点”问题,整理了教学中遇到的“困惑”。由于下足了功夫,培训期间我能够及时与专家互动交流,让理论与实践得到完美配合,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专家引领。在培训过程中,专家主讲的《地理教学的核心任务聚焦》,从目前地理教学重“形式”轻“过程”、重“感性”轻“理性”、重“课程”轻“贯通”三个方面谈起,以地理教学中“一般性法则”和“特殊性描述”为例,简述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形状”“空间排列”“空间充填”“空间秩序”等内容,提出了地理教学要注意“参”“悟”“转”三个过程。培训回来后,我在课堂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学科思维、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培养由此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要目的。培训专家“用‘着地’的方法教地理”的讲座介绍了中学地理教学不“着地”现象,并分析了中学地理教学不“着地”的原因,还提出了解决中学地理教学不“着地”的方法。为此,现在我特别注意地理学科与教育信息化的融合,并通过AI赋能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因为专家在理念和方法上的前沿引领,让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提升,从而成长为真正的课堂改革践行者。

    课堂观摩。课堂观摩活动可以让参培教师了解不同区域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找教育教学活动之间的差异。培训期间,我们前往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展观摩学习活动,并听了《气候因子》一课。授课教师以“学案探究”为框架,以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为模式,以资料和图表为载体,以多媒体白板为辅助方式,从太阳辐射、下垫面、洋流、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五个方面进行探讨。整节课设计新颖,学生配合默契,课堂教学过程流畅,教学效果突出。课后,授课教师介绍了学校地理课程的设置、地理课堂的教学组织等,听课教师纷纷发表自己对这节课的认识。不管课堂观摩还是课后讨论,我都积极参与,参与过程中的许多收获后来被我运用到课堂中,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名师交流。参加培训的教师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地理教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绝活”。大家在技能展示大讲堂展示的论文撰写方法、“问题式教学”的课堂设计、“情境化地理课堂”的创建、“评价性课堂”从哪些环节着手等让我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激发了热情,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

    高端学习。培训期间,学员的集中学习时间由培训单位按照培训计划进行落实,自主时间则由学员自行安排。在京培训期间,我每晚奔波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聆听著名学者的高端讲座,进行自我提升。在北京大学,聆听专家的“读书三力:愿力、眼力和精力”讲座,让我通晓了人生不在于你获得什么,而在于你经历什么;在清华大学,聆听了“环境演变与中华文明探源”讲座,我了解了环境在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的具体影响,同时意识到培养公民环境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之后,这些理念成为我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我的教育智慧,也让我体验着作为教师的职业幸福。

    文化感悟。参加培训,如果有时间大家一定要想办法感受当地的人文历史。在北京时,漫步在承载历史记忆的景区,我回想着郑和下西洋的雄伟壮观,感慨如果地理大发现出现在中国,世界格局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穿梭于北京的胡同,我惊讶于祖先丰富的地理知识和视野,科学的排污系统、合理的光照条件、精准的通风设施,生活即地理。在一次次行走中,我不断获得启发:要还原地理课堂的精巧与别致,让学生发现地理课堂的美丽与和谐,享受地理课堂的智慧与超脱,让地理课堂充满人文情怀。

    培训结束后,我不断消化和享受培训带给我的福利,实现了由省级骨干教师到特级教师的转变,完成了由学科名师到正高级教师的转身。真心期望大家珍惜每一次培训机遇,享受专业成长带来的幸福与快乐。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广东省佛山市季华中学教师)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