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书香校园”理念引领下,学校图书馆前几年进行了升级改造,改造后我们进行了5年阅读课程实践。5年时间里,一个问题不断回响在耳边:学生为什么要来图书馆上课?正是这个问题成为我们改进课程的原动力。 图书馆相较于教室,自由、开放的空间以及丰富的藏书是其独特优势,但课程时间的有限性制约了这一空间潜力的充分发挥。比如,目前我们能够提供的课程时间,每两周最多拿出两节连堂课约90分钟。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开始时,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把90分钟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图书馆自由阅读。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阅读计划查书、找书、浏览、精读,以一种相对松弛和自由的方式完成阅读时,他们的阅读状态被调动起来了。这样的自由阅读虽然好,但纯粹的自由阅读谈不上课程,如果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自己来图书馆看书,那么课堂上自由阅读的不可替代性又是什么呢? 于是,我们开始尝试第二个阶段的课程实践——专题阅读。每节课确定一个研究专题,比如诗歌、散文、小说或格律诗等。学生围绕这个专题找书、阅读、讨论。 为了更好地助力语文学科学习,我们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在专题阅读的实践基础上把图书馆课程与语文教材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在图书馆课上可以围绕教材中的单元主题或某篇文章拓展书目。此时,图书馆课程不再是孤立的板块,而变成了语文学习的有力支撑。 在5年的实践中,我们愈发意识到图书馆课程建设并不是语文学科专有的,应该称其为“图书馆+课程”,任何一门学科都可以在图书馆的空间酝酿或碰撞出新的课程样态。如历史学科中,学生借助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料追寻历史脉络,从原始档案、古籍善本到现代史学著作,跨越时空与历史对话,培养历史思维与研究能力。自然科学领域,学生参考图书馆的专业书籍或学术期刊开展实验设计、数据查证等实践,将理论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深化对科学原理的理解,激发创新探索精神。这种学科实践性使图书馆成为各学科教学的延伸与补充,为学生搭建起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让知识在实践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同时图书馆不同区域的空间也能进一步拓宽。 为了给不同学科个性化课程提供支撑,图书馆还应开发基础工具性课程作为教育支撑的重要根基。我们在图书馆课程建设上已逐渐摸索出一定的经验。图书馆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详尽的图书馆使用规则与方法指导,不仅涵盖基本的纪律要求,还包括实用的操作指南,像如何使用借阅机器自助借还书籍,怎样在检索电脑上精准查找目标图书,以及对图书馆各区域功能、书刊摆放位置的清晰介绍,帮助学生快速熟悉环境,高效利用资源。此外,图书馆还承担传授书籍分类、检索技巧等知识的任务。以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为例,通过讲解学生能依据图书的学科属性、主题内容等准确归类与查找,大大提高寻书效率。 同时,书籍装帧知识的普及,从古代简帛、雕版印刷到现代精装、平装等不同装帧形式的演变,让学生了解书籍的形态发展,知晓各个时期的文献特点,以便在使用时有的放矢。书籍出版常识的介绍同样关键,不同出版社的特色与优势、各类丛书的汇聚主题与价值、工具书的种类与使用方法等,都是助力学生深入挖掘图书馆宝藏、提升资源利用能力的基础工具性内容,为各学科的学习研究筑牢根基。图书馆课程的学科实践性与基础工具性相辅相成、双线交织,共同构建起完整的图书馆课程体系。 从前面的讨论我们不难发现,图书馆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良好的学习环境以及教学契机。与此同时,通过师生共同建设的图书馆课程,能够进一步激活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为图书馆的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实现图书馆建设与师生教学的深度融合。 我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厚,其中不乏善本古籍等珍贵资源,若无相应课程的支撑,只能尘封于书库,难以发挥其教学价值。然而,当有了我们开发的“书籍发展历史”等课程,如四库全书等清代雕版线装古籍、万有文库等民国书籍便能走进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生动素材。学生在欣赏这些古籍的同时,不仅能深入了解书籍的发展脉络,还能从版本差异中激发思考。比如,我们在学习陶渊明的《饮酒》时,从馆藏书库调出民国影印的《六臣注文选》,学生发现《文选》中的《饮酒》版本与教材上的有差异,究竟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引发了学生的讨论,再细看书中唐代“六臣”的注,更引发了学生跨越古今的对话与思辨。 课程建设也可以反哺图书馆建设,推动图书馆不断优化与完善。在各学科围绕自身需求开展图书馆课程开发时,会对图书馆藏书产生新的期待与需求。这促使图书馆在选书、购书时不再仅依赖馆员的主观认知,而是紧密结合课程目标与教学实际。师生的课程实践与反馈,能够帮助图书馆采购老师精准地补充图书馆藏,使其更契合学习与研究的需要。 随着书香校园建设的大力推动,各校图书馆的条件也越来越好,空间大了,馆藏书目也丰富了,然而图书馆课程开发的路还很长。各校情况不同,路径一定各有特色,这五年中我们依托景山学校的特点做了一些尝试,希望更多教师能够参与到图书馆课程建设的行列中,让书香校园有更坚实的课程打底,行稳致远。 (作者单位系北京景山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