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余数必须写出来?单位怎么确定?”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三中心小学教师李丽的数学课上,二年级学生围绕“有余数的除法”展开讨论。当学生提出疑惑时,李丽并未直接解答,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摆小棒、画示意图等方式自主发现……
这堂课没有传统的“填鸭式”讲授,取而代之的是讨论、质疑和共创。课后,学生不仅掌握了有余数的除法概念,更在互动中学会了提问与表达。这样看似普通的课堂,正是滨海新区多年坚持教学改革的一个缩影——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导双向互动,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动提问、深度思辨的“学堂”。
从问题出发的课堂突围
2001年开始第八次课程改革,天津原大港区作为首批课改试验区,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以学评教”研究。2007年随着改革的深化,原大港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副主任王德鹏在调研中发现,课堂普遍存在教学任务单向传导、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环境单调的“三单现象”。这种“教师强势主导、学生被动参与”的课堂样态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课堂看似热闹,实则思维停滞。”王德鹏痛心道。如何唤醒学生的主动性?王德鹏从“新木桶理论”中找到了突破口——补短板只能解决局部问题,唯有重组长板才能让团队协作迸发最大能量。因此,他提出“支持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教学主张,带领教研团队以教科研为支撑拉开了“学为中心”课堂建设的序幕。
2009年,原大港区、塘沽区、汉沽区整合为滨海新区,面对不同的区情、校情,在具体推进中,滨海新区教体局鼓励各学校依托问题改进和发展特点进行差异化探索。
大港第二小学原校长郝玉科带领骨干教师先试先行,建构“三梳双问,多元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在促进学生主动提问上有了突破。现任校长蒋佩兰表示,从“三梳双问”到如今的“六学促六思”,变的是课堂操作流程,不变的是师生、生生的双向互动。
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小学以项目式学习为突破口,校长刘丽莉带领团队从“微项目”到“整项目”,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融入项目式学习元素和环节;从“单项目”到“群项目”,打破常规课堂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实现学生全身心、全人格的参与。
大港福源小学校长宋金江带领团队从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突破,构建“双四维”小组合作模式,通过“四维驱动”(眼到、手到、口到、心到)激活个体学习力,“四维联动”(讲结果、讲过程、讲疑问、讲解释)实现全员参与。
塘沽三中心小学校长仝汝华引领学校推进“三研三展”教学模式改革,在“学研展思”环节放大学生自主学习。这种模式让办学时间不长的新学校焕发勃勃生机。
大港东城小学校长顾孟武在前期探索基础上,依托学校“共学文化”构建课堂“前置学习—思辨共研—复教共学—实践验学”四个环节,强化全员共学。每节课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思辨,学生通过“三互练习”(互判、互讲、互考)实现课堂进阶。
如今身份已变成滨海新区教师发展中心第二分中心副主任的王德鹏,从2007年开始带领团队历经“点的突破”探索期、整体建构研磨期、系统完善提升期三个阶段,用10多年时间整体建构了“双导五学”课堂自主学习模式框架,将分散的探索凝练为系统方案,解决了以教师提出问题为主的教学任务单向性问题、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单一性问题、以依靠教师能力为主的教学环境单调性问题,将学生推向学习活动的主导方,促进了学习方式的转变。
让“学为中心”可测量可复制
在2016年核心素养理念全面落地初期,滨海新区课堂评价陷入“经验主义”困境。为突破这一瓶颈,滨海新区在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吴立宝等专家团队指导下,研发出“学为中心”三维课堂观察量表,将抽象的核心素养具象化为可观测的21项指标,提出了主动学习“515”标准,即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时长不低于50%,学生主动提问比率达到10%以上,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回应比率超过50%。
这一评价工具为后续的区域课改奠定了数据基础。随着各校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滨海新区教体局于2020年启动“区域统整工程”,将各校碎片化探索提炼为导学单、任务单、检测单“三大工具链”。“导学单”以核心问题为导向,通过关键词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任务单”采用“讲结果、讲过程、讲疑问、讲解释”四维任务驱动模式,确保小组合作全员参与;“检测单”通过分层练习实现“当堂消化”。这一标准化建设使复杂的教学改革转化为可操作的流程,为区域课改提供了路径支撑。
课堂观察量表的使用催生了教学设计范式变革。塘沽三中心小学教师在“有余数除法”备课时将传统练习改造为“创编”活动。这种“教材—学生—教材”的逆向设计,使练习从记忆层级提升至分析层级。
大港实验小学聚焦“教学评一体化”,校长高相发带领团队梳理出通过课前“三定标”达成课前定教,“三支点”策略促进课堂“三阶段”各环节的高效达成,最终实现“三达标”的高效课堂。
塘沽浙江路小学校长邵瑞娟引领教师聚焦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实践性思维和元认知四个维度,从“学”的维度确定包含倾听、互动、表达等7个视角的观察框架,帮助教师“捕捉—重现—反思”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不断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培育的研究,提升课堂教学质效。
大港第四小学校长李维鹏引领的“讲学课堂”也悄然改变着课堂生态。学校力推“一单(导学单)一台(上讲台辩学)一表(评价量表)”的合作探学模式,通过“导学单”梳理问题、用“评价量表”量化表现,使课堂观察从经验走向科学。
在天津市教科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的指导下,滨海新区教体局小学教研室主任焦淑君组建团队整体推进“双减提质”课堂建设工作,将量表嵌入教研流程,形成“课前逆向设计—课中定量观察—课后精准改进”的闭环。
课堂观察量表的推广还催生了跨区域“影子教研”,河北省高碑店市、内蒙古乌兰浩特市等地教师多次到滨海新区跟岗学习,依托量表持续改进课堂的行动从滨海新区逐渐拓展到其他区域。“在教学改革中要全力以赴推进‘教学评一体化’,贴近学生实际、精准施教,用数据驱动教学改革。”乌兰浩特市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杜怀武表示。
从“区域生态”到“跨省联动”
单校突破易,区域协同难。滨海新区各校没有关起门来做课改,而是打破学校“围墙”,拓展教研场域,构建跨区域教师成长共同体。
2015年,滨海新区联合乌兰浩特市成立“津蒙联动教研体”;2017年,与高碑店市组建“津冀教育联合体”,通过同课异构、校长论坛等活动推动经验转化。乌兰浩特市胜利第一小学融入“三讲三问”构建的“实践课堂教学模式”,有效落实了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胜利第一小学教务主任陈雪感叹:“‘三讲三问’让牧区的课堂活了,学生自信了!”
同样,在河北省沧州市渤海新区南大港二完小,一场跨越10年的课堂改革正结出硕果。10年前,王德鹏受邀执教的一节公开课正式拉开了该校的课改序幕。在滨海新区教研团队指导下,南大港二完小以数学学科为切入点推动全学科改革,进而打破学科边界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课改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区域协同的抱团发展。”南大港二完小校长董建新感慨道。
区域协同发展并非简单的“送教下乡”,而是构建智慧共享的生态体系。在“滨城讲堂”系列活动中,校长们围绕“双减提质”展开深度思辨。针对新北第一小学副校长邢承杰提出的“三环五步”课堂模式,大家集思广益,建议增设“图片导读单”“动作思维卡”等可视化工具。这种即时反馈机制推动各学校的改革持续深化。
“2023年到滨海新区的访学,让我们带着‘学为中心’的思想回到课堂;2024年再带着‘学为中心’的思考走进‘滨城讲堂’现场,让我对‘把课堂还给学生’有了全新的认知……当我们真正把课堂交还给学生,那些曾被标准化流程遮蔽的教育本真正以惊人的生命力破土而出。”这是河北省唐山市海港经济开发区社会事务局教研室主任刘铁艳两年来的真实感受。
教师的蝶变是课改最深的烙印。大港第六小学教师王锐原本害怕公开课,在参加“双导互动”教学研究过程中,她主攻“三段问答”问题自导机制的探索,2021年她成为天津市小学数学第三届骨干教师核心组成员。“过去觉得课改就是专家的任务,现在我知道每个教师都能成为创造者。”王锐以实际行动激励着年轻教师。
“通过重构教与学的关系,课堂正在发生‘化学反应’:教师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思维的点燃者,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成长为主动的建构者,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滨海新区教体局党委书记、局长方华深有感触。
深入了解滨海新区课改后,河北省沧州市南大港管理区教育局副局长刘志强感叹:“这场始于课堂的革命,正在重塑整个区域的教育生态,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滨城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