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不是被观看的风景,而是师生共同生长的生命体。当学生的想法被尊重、实现,他们与学校的关系便从“被动接受”转为“共同生长”,他们与学校便建立起深层的情感联结。
————————————————
教育的核心在于关系,关系塑造生态。
从关系的角度审视学校,它不仅是人与人交往互动、与世界联结的场所,更应成为迈向“共同体”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孕育着知识、情感与创造力交织的生态系统。
英国学者肯·罗宾森在《如何逃出教育的“死亡谷”》的演讲中指出,通过改变教育环境激发可能性、希望与机遇,可重新焕发学校缺失的盎然生机。当下,许多学校的关系生态往往忽视其本应承担的使命,漠视学校的价值和意义,压抑教师的个性与创新,规训学生的纯真与活力……这样的环境,怎能成为师生精神拔节的生命场?
所以,我们不能将“关系”作为一个自明的存在,“关系比知识本身重要,关系也比知识复杂”,我们需要重新想象学校的关系起点——哪些关系能点燃师生的生命活力?哪些关系能成为教育的正当根基?答案或许就在关系的重构和生态的重塑。
校训的重生
我曾被这样一件事深深触动。
浙江省苍南县第一实验小学曾在2008年承办第七届全国新教育年会,也正是那一年,学校凝聚众人智慧,提炼出“源于心,成于行”六字校训,并觅得一块美石镌刻其上,立在校园一处,成为风景。数年后,当我回到这所学校接任校长再次和它见面时,校训石悄然被繁茂的芭蕉与隔离带花草覆盖住大半,“源于心,成于行”六个字色彩脱落,隐没在草木间。晨会上,当我问及校训内容时,全场的沉默更让人心生感慨——学校的文化是脆弱的,漠视其真正的价值与力量,会使其被遮蔽甚至销声匿迹,而建立则需要时间的积淀。
时间流过,这六字校训悄然退出了与师生关系的联结,俨然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
重新擦亮“源于心,成于行”,是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拆除校训石周围的隔离带,移走芭蕉,搭建一个圆形平台托起校训石,完整且完美地呈现它,顶天立地地重回师生的世界。孩子们开始走近它、触摸它、拥抱它,甚至用手指在空中临摹那重新闪耀的六个字。校训的“呼吸声”又在校园里回响:在教室的文化墙上、学校活动的主题里、毕业课程的清单中,也在校长的表达里、师生的发言里……“源于心,成于行”悄然化成一颗“心的种子”,从此随风飘荡,无处不在。
也是从那一年开始,每届毕业生都会参与校训书写大赛,其中一幅作品还会被悬挂于学校门厅整整一年,直至下一届毕业生新的校训作品产生。校训作品更替会有一个庄严的交接仪式,成了情感的传承、关系的升腾。
有来访者感慨:“走进你们学校,有我想象中美好的中小学的样子。”
是啊,学校在校训精神的擦亮中一点一点焕发气质,召唤师生站回自己的原野,重新成为孕育理想的桃源,让人眼前一亮。
两个秋千的启示
一次,我提出要在校园的户外空间设置两个秋千,立刻引来不少质疑——“2000个孩子共享两个秋千?想想都后怕。”
“我们为什么要设置秋千”“把秋千安全问题拆开,逐个解决它”“秋千会让孩子们爱上这个空间,会有更深的情感链接,从而更愿意在此流连”……直面争议,我邀请团队聚焦安全问题的本质,同时一起去探寻秋千问题背后的“礼物”——对秩序与规则的共同探索。大家围绕“秋千安全清单”,着手区分真实风险与臆想恐惧。最终,秋千项目顺利落地。
我们是否低估了孩子的智慧与善意?我清晰记得秋千开放首日的情景,孩子们在秋千前自发排起长队,默契约定“每人五下”的规则,秩序与快乐自然流淌。这一幕击碎了所有预设的担忧——信任孩子,他们便回馈以美好;真实交往,他们便能建立稳定的自我评价。教育和孩子心心相印,学校才能和孩子心心相依,这份信赖关系的建立,不仅是对儿童能力的认可,更是对他们完整人格尊严的守护。
“一所学校有两个秋千到底够不够?当然不够,但是两个秋千就是一种开始,两个秋千赢得了孩子对学校的喜爱,两个秋千也提醒我们要时刻看见孩子、信任孩子,校园在这样的关系里就会更加完整、更加明亮……”在教师会上,我分享了这个故事,也借此给予自己一个真切的提醒——一个好的关系生态很考验办学者的良善和坚定,与孩子之间的“连接”要先于“纠正”,只有当孩子感受到被爱时,才能真正接受引导。
校园中的理想国
去年,浙江省温州市实验中学迎来八十周年校庆,学校提出“每一个都珍贵”的校庆口号令人动容。新开放的校史馆不仅陈列历史,而且通过“校友卡”让每位学子触摸专属记忆——插入卡片,当年的毕业照与校园生活场景跃然眼前。许多校友潸然泪下,因为母校始终将他们“放在心上”。
更可贵的是,学校将这种联结融入真实的校园日常生活,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参与到校园的创想中。学校的一个新校区筹建时,30名学生与校友、导师组成“梦想合伙人”,共同设计“未来的理想学校”,他们提出了“开放共享、创造力平权”的设计理念,其中一部分具体建议还被真实纳入新校区建设方案中,他们设计的草案也被展陈在校史馆中,成为一个个故事,每个参与者都在校园发展的时间轴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在具身参与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这是我们的学校。这种情感支持体系产生了超出预期的效应。
学校不是被观看的风景,而是师生共同生长的生命体。当学生的想法被尊重、实现,他们与学校的关系便从“被动接受”转为“共同生长”,他们与学校便建立起深层的情感联结。同时,这也会激励他们源源不断地产生更多想法,继而认识他自己,成为他自己,学校的创新氛围就会自然形成,成为一种美的关系、真的抵达,从而延续到未来的真实生活中。
重新想象学校吧!在人工智能重塑教育的拐点,学校转型需要采取更为开放的策略,积极为“人”的空间构建更多富有意义的联系与纽带,与真实的人和事产生真实的连接,从个体心灵出发,走向共同生活,构筑一个充满可能性的生态场域,抵达一个生命敞开的学校理想园。
(作者系浙江省温州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附属小学党支部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