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6日 星期三
教育观察
一则校训引发的思考
张道明

    前不久,我前往某校参加活动,教学楼上一副赫然醒目的对联“和人和众和天下,学古学今学圣贤”吸引了我的目光。14个金色的大字,古朴端庄,苍劲有力,闪闪发光,成为校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随后,我了解到,该校校名中有一个“和”字,由此挖掘出“和文化”。学校管理者和师生苦思很久,始终提炼不出满意的校训。后来,就请当地文化名人,根据学校文化提炼出了这14个字。

    应该承认,上述校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校的文化特色。其一,内容契合办学理念,以“和”字为核心,体现了该校“和美”文化理念。其中,“和人和众和天下”强调了和谐、团结与社会责任,“学古学今学圣贤”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知识的追求,符合学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其二,形式工整,易于学生记忆和理解,不仅具有文化美感,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品德和学识教育。

    然而,有人指出,“和人和众和天下”应改为“和己和人和天下”,理由是一个人首先要与自己和解,才可能“和他人”,进而“和天下”。反之,一个人如果不能与自己和解,则很难“和他人”,又何谈“和天下”呢?事实上,当下许多学生出现心理危机,基本上是因为“无法自我和解”。从这个角度而言,校训中的“和”很有必要从“和己”开始。这场争论揭示了一个关键命题:校训不应是凝固的文化化石,而应是流动的教育对话,紧扣时代发展脉搏,指向学生成长需求。

    我们不妨往深处思考,“和己”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

    首先,“和己和人和天下”三者递进更符合心理健康发展规律。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青春期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建构”的关键期。倘若缺乏自我认知与接纳(和己),而强行要求“和他人”,可能导致人格面具化,内在与外部表现割裂、不统一,比如“微笑抑郁”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和己”在当前教育中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其次,“和己”并非对传统文化的背离与疏远,而是一种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特别重视“内在的和谐统一”。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修身”就包含了内在和谐,而且个人修养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条件。校训作为学校重要的育人文化,理应把“和己”作为基石,帮助学生建构内在的和谐。比如,某中学引导学生通过书写情绪日记实现自我和解,就是对传统文化“修身”的一种新的诠释与实践。可以肯定地说,“和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赋予了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

    基于上述思考,我认为,“和己和人和天下”恰好体现了从自我接纳到共情他人再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链条。这样的校训既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也彰显了时代价值和现实需求,是新时代教育所需要的。

    校训镌刻于建筑上,每日映入师生眼帘,是学校的“文化图腾”,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学生的心灵与人格。我们不可等闲视之,要字斟句酌、精雕细刻,努力让校训彰显育人逻辑与时代特色,使其成为学校文化的核心与灵魂,为学生成长提供坚实的精神指引。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屏山县学苑街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