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3月5日刊登了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守真小学教师商宁的课程叙事《拯救孔雀鱼行动》。文章讲述了她用几条小鱼助力学生成功完成一次项目式学习的经历。课程结束,她将新生的小鱼分给学生带回家喂养。一个多月过去了,学生发现很多小鱼都生病了,急忙请求商宁再次出手“救救小鱼”。于是,新一轮拯救小鱼行动开始了,而新的项目化课程也随之生发——
————————————————
“商老师,我家鱼缸里的水越来越浑浊”“我的小孔雀鱼看起来好像不太活泼,老师快帮我救救小鱼吧”!
前不久,教室鱼缸里养的小孔雀鱼逐渐长大,我把它们分给了学生。没想到,还没过两天,各种各样的问题就纷至沓来,让我也慌了神——“为什么小鱼在班级的大鱼缸里养得好好的,到学生家里的小鱼缸里就出现了各种问题呢?”我一边翻资料一边嘀咕。
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引发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实施对策。比如,学生刚开始养小鱼都比较兴奋,通常会出现过度喂养的情况,这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缺氧,进而破坏生态系统。遇到这种情况,需要减少喂食,快速增氧,清洁鱼缸,重新建立鱼缸中的生态系统。
我把这些建议提供给学生。有的学生回家尝试后兴奋地给我发信息说:“小鱼竟然奇迹般地变好了!”但与此同时,学生心里的问号更多了:“为什么增加了氧气泵以后小鱼就变好了”“什么是生态系统,它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呀”……
“这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我微微一笑,一边“故弄玄虚”,一边向科学教师小凤求助:“生态系统是我上中学时学到的知识,该怎样向小学生解释清楚呢?”
“一个鱼缸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可以用生态缸开展教学。”小凤老师提议。
于是,“小鱼缸,大世界”生态缸课程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学生带来了制作生态鱼缸所需的各种材料——装糖的玻璃瓶、路边的小石子、捡来的树叶、彩色的小贝壳……在小凤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小心翼翼地把瓶子洗干净,铺上石子和沙粒,加上清水之后又用镊子将蜈蚣草的根部插在沙子里;静置一周后,学生又将小鱼、田螺等小生物放进去——至此,生态缸基本成型了。
看着小鱼在“风景秀丽”的生态缸里游动的身影,学生既兴奋又期待:“这个小缸里真会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吗?”“会的。”我和小凤老师异口同声地回答道。
有了生态缸,学生又“忙碌”起来了。一到课间,他们就围在生态缸周围,饶有兴趣地观察着各个缸中的变化。田螺移动的痕迹,浮萍面积的大小,水体颜色的变化……缸中的一点点细微变化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他们也不再把自己过度的“爱”强加给小鱼,而是按照小凤老师的指导进行养护:投喂适量的鱼食,观测记录生态缸的水质和生物动态,记录生物的生长状况,定期清理过度生长的浮萍……
不知是哪个学生发现图书馆有《科学启蒙:生态系统》《湿地中国·自然博物》等书籍,大家纷纷跑去借阅,一到课间就津津有味地读起来,一边读一边对照生态缸里的情况进行研究。没几天,他们一个个仿佛都变成了生态系统方面的“专家”。
有的学生找到了自己原先养鱼失败的原因:“是因为水草在夜间消耗氧气,让小鱼缺氧了。”
有的学生想要“考倒”小凤老师,连珠炮般提出问题:“您知道什么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吗?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什么作用?”
有的学生发现了生态缸的另类“打开方式”:“我们还可以把一部分泥土垫高,突出水面,在上面种一些苔藓或绿植。这样的生态系统更加完善。”
日子一天天过去,随着知识积累越来越多,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也越发浓厚——他们不再满足于仅仅观测小小的生态缸。于是,我和小凤老师带他们来到学校的农耕天台开展“天台生物大搜索”活动。
这次活动让学生“大开眼界”,他们惊讶地发现:原来除了土豆、白菜这些被他们亲手种下的植物外,还有蒲公英、酢浆草等“不速之客”。更令他们惊喜的是,这里竟然还“入住”了很多小动物:蚯蚓、瓢虫、黄蜂……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小动物。这引起学生的疑问:农耕天台这么高,这些不请自来的动植物是怎么到达这里的呢?
细心的学生小欣看到了花朵的凋谢,说:“原来花朵凋落后依然可以化作肥料滋养花朵,这就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调皮的学生小涵发现墙角背阴处悄然生长的青苔,说道:“青苔看起来这么不起眼,原来也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学生小林兴奋地告诉我:“老师,我周末跟着爸爸回了趟老家,老家有块稻田里还养着鱼,原来这就是鱼稻共生。你知道吗,稻花鱼又香又好吃!”
历时一个月,学生的研究成果逐渐成形,“小鱼缸,大世界”主题汇报课如期而至。
“小安小组”介绍了他们养护生态缸的过程,带着同学重温了养护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从他们展示的那些翔实的观察日记和照片中可以感受到他们从实践活动中收获的成长与快乐。
“小琪小组”以生态缸、鱼稻共生等为案例,介绍了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式。他们幽默的语言、生动的示意图与动情的展示引得同学笑声不断。
“小欣小组”揭示了农耕天台上的小动物是怎么来的:“生态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一阵风、一场雨、一只鸟飞过,都有可能留下一颗种子或者一粒虫卵,对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小博小组”将视线引向更远的地方。他们分享了毛乌素沙地逐渐消失的案例,以及库布齐沙漠的“光伏+畜牧”的发展模式,让大家再次眼界大开。“这是顺应自然的智慧”,小组最后的总结让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小敏小组”分享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名言警句,并动员同学一起朗读:“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几条漂亮的小鱼、一群好奇的孩童、几方透明的玻璃缸……一次“慌乱的救鱼行动”竟然成就了生动有趣的课程。在融合观察、发现、探究的项目化课程里,我们见证了学生的成长:他们不仅在小鱼缸里看见了一个“大世界”,而且开始探索真实的大世界。今后,我会激励自己继续深化这样的课程,丰富学生对自然、对世界的理解,在学生心中也构建一方全面成长的“生态系统”。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守真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