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6日 星期三
我见
“国数课”:课不育人誓不休
华应龙

    “国数课”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数学课”的简称,是“我为祖国教数学”使命感的新表达,是努力为数学课涂上爱国底色的新作为。国数课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选取合适的“中国故事”,将爱国与数学相连接,可以用中国故事讲好数学,也可以用数学讲好中国故事,既用爱国为数学添温暖,也用数学为爱国增理性。

    在数学课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或许有人认为这是“植入广告”,不过当听了我们从0到1原创的国数课后,听课者往往会为之赞叹。“用中国故事讲好数学”的课,就是以合适的“中国故事”为情境,以其中的真问题为驱动,展开数学课本知识的学习,化知识为素养。例如,我用红色经典故事“半条被子”和三年级学生一起认识分数,安徽白静老师用“毛泽东号列车的故事”和四年级学生一起认识速度,内蒙古陈志芳老师用华为手机近10年销量变化的故事和四年级学生一起认识折线统计图……“用数学讲好中国故事”的课,就是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宣讲举世瞩目的“中国故事”,借助数学让数据说话,厚植爱国情怀,达到用以致学,助力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例如,我执教的《阅兵之美》,福建李培芳老师执教的《数说长征》,四川沈勇老师执教的《数说中国天眼》,江苏束枫林老师执教的《数说深中通道》……

    开发一节国数课并不容易,因为要阅读很多书籍,要思考很多过去从未思考过的问题。丝毫不夸张,我的很多国数课灵感都来自梦中,这是日思夜想后的豁然贯通,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结果,是管子说的“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非鬼神之力,精气之极也”。

    我开发国数课的真切体会是国数课一旦构思成熟,其落地实施便水到渠成。但关键是要有创生课程的专业自信,自信才有更多可能,人是不可能做出自己根本没想过的事情的。所以说,“心想事成”不仅是一句温暖的祝福,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自信才可能创造。多年前,一家“世界财富500强”的公司委托某独立研究机构对公司里被认为最具创造力的雇员进行分析。这家公司想辨别出这些雇员所共有的特征和品质,以便今后吸纳更多具有相同特性的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所有具有创造力的雇员都拥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你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吗”这个问题的回答一定是肯定的。如果您问我“华应龙,你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吗”?我一定会底气十足地回答:“是!”我有信心把国数课打造成大思政课的金质品牌,帮助更多的“中国教师”用“中国故事”为“中国学生”上好数学课,以便更好地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精神。

    遥想当年,27岁的我在江苏省海安县墩头镇做校长时常对年轻的男教师说:“自信,是男人最好的化妆品!”因为我深信古人的一句话“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国之脊梁》一书中40位科学家的故事概括成一个公式,就是“一无所知+一无所有+祖国需要+自信坚韧=世界一流”。

    基于这样的专业自信,所以我始终追求“课不育人誓不休”。国数课就是育人的课,而非只教数学知识的课,是把爱国情感的培养融入数学知识传授过程的课,是把德育的盐融于数学之水、浑然一体的课。数学巨匠华罗庚曾经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万物皆数,只要我们拥有“发现数学”的眼睛。

    总之,开发国数课首要的是培养自己的专业自信。怎么培养呢?唯有用心读书、读事、读己。

    (作者系特级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