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6日 星期三
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训的实践路径
葛文双

    202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围绕教育家精神强化高素质教师培养培训的根本方略。2025年1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强调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的全过程,通过打造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强国之基。教师教育体系是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源头活水,提升优化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是关键环节,而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是重要的实践路径。

    将铸魂强师和立德树人作为根本目标

    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训,不仅是新时代广大教师的共同价值追求,更是引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举措。

    第一,将教育家精神作为中国教师培训的独有内容,有助于全面落实铸魂强师行动,推进师德师风第一评价准则要求。以教育家精神强化师德师风第一评价准则要求,在培训中将教育家精神的理论阐述变得更加情境化、生动化和具体化,从中华优秀师德文化与新时代教育家故事出发开展教育家精神研究,通过打造教育家精神弘扬实践基地、教育家精神情境体验培训场景和教育家精神的教师专业成长体系,为培训注入精神力量。

    第二,将教育家精神同教师专业标准建设相结合,从培训目标和能力体系建设上强化教师立德树人的根本认识。通过研制新时代教师培训课程能力标准,全面发展教师全纳教育和包容性教育的理念范式,引导教师追求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学习自觉,提升教师育人、育己的智慧与能力。

    第三,将教育家精神有效融入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体系,激发教师主动以教育家精神引导自身的专业发展与职业成长,有助于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提升和塑造新时代的教师风貌。

    将综合育人和教学实践作为关键抓手

    在今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采访中,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提出通过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来推动教育综合改革发展。2021年2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教育与技能局发布的《学校和教师如何做,才能培养积极向上、成绩优秀的学生》报告中,提出课堂教学实践、班级管理模式和学校育人文化是三个关键影响因素。面向未来社会的变革趋势与时代发展诉求,课程要更加聚焦学习者的能力素养提升,教师需要具备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因此,将教育家精神有效融入到当前教师培训课程内容体系中,有利于教师以专业态度和专业精神投入综合育人和教学实践之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核心竞争力。

    第一,以教育家精神涵养教师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与跨学科教学水平。以培养教育家型教师为目标,及时更新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鼓励教师了解最新的学科专业的前沿动态,掌握跨学科的教学实践能力,具备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升学习者问题解决和融合创新的能力。

    第二,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升教师系统科学思维和设计研究能力,让教师熟练掌握和运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鼓励教师开展问题式学习、项目化教学、网络协作探究等现代化教学实践,基于数据开展教育循证式研究,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以教育家精神赋能教师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与教育领导力。提升学校管理者和全体教师的数字素养,强化教师的人工智能教学能力,开展人机协同的教学实践,探索推进个性化学习,同时提升学校书记、校长的教育领导力,通过塑造学校的育人文化和优化教学组织管理,创建更具包容和活力的课堂。

    将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作为关键路径

    面向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是关键着力点。当前,我们需要推动中国教师教育体系从相对传统的师范教育向开放多元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转变。

    第一,注重协同发展,打造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构建师范院校、地方政府、教师发展中心和中小学校协同一体化的培养培训贯通机制,完善教师的准入标准与入职培训,激发教师的内驱力和行动力,通过立法规范教师的在职培训与学历提升,鼓励更多具有“教育家”潜质的人进入教师队伍。

    第二,深化培训改革,构建高质量教师培训质量保证体系。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体系建设,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重塑新时代教师专业标准要求,重点理顺各级各类教师培训的权责关系,将教育家精神赋能培训设计,提升培训内容的精准化、差异化和个性化水平,探索构建教育家型校长、教师、班主任和教研员的成长培养体系。

    第三,强化数智赋能,推进数字化技术在教师培训中的深度应用。通过建设全国教师数字化智能管理中心,借助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更好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支持的数字研修、数字教研和数字支教帮扶等新模式,推动更多教育家型校长、名师、名班主任和名教研员的工作室在城乡教师一体化发展上发挥作用,不断推动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总目标的实现。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干部培训学院副院长,陕西师范大学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负责人)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