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大名府故城,见学童诵读黄山谷诗作,方知诗教真如古梨深根,虽地表建筑湮灭,但文化基因永存。 据《大名县志》载,北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大名府升为陪都,史称“北京”。仁宗设国子监聚天下英才,吕夷简、文彦博、苏辙、黄庭坚等名臣鸿儒皆曾驻留,城西南压沙寺的千亩梨园更成文人雅集之地。梨园新雪初绽,作为国子监最年轻的教授黄庭坚,常常带着弟子在“香雪海”中开展北宋诗教中最动人的“课堂实践”。 熙宁五年(1072年),黄庭坚自汝州叶县(今河南叶县)调任至大名府,潜心治学、勤耕文坛,开辟了独特的教学场域。他主张并践行“以诗为教”的理念,悟诗、教诗、写诗,发挥诗词的独特感召力;倡导“以诗养心”,将诗歌融入经学教育;打破师生藩篱,希望师生像朋友一样探究学问、研究诗文;创新课程讲义,深刻领会儒家养心治性之要,写出《论语断篇》等多篇教学讲义;在诗文创作上,更是追求层次分明、自然流露,努力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 黄庭坚常常执经卷坐于老梨木下,任飘落的花瓣缀满青衫。当学生王世弼拘谨地呈上诗作时,这位师长竟起身折枝为笔,就着满地落英逐句批注。这般不拘形迹的教法,让“以诗养心”的理念如同梨根深扎沃土。黄庭坚还邀来晁补之、廖正等诗友,与监生围坐梨园石案。众人以“梨”为令,既要即兴赋诗,又要阐释诗心。当学生谢子高诵出“梨云不碍青山色”时,黄教授拊掌而笑,当场挥毫写下“夜深留与雪争光”的奇句。梨花香雪争春,诗人寄情自然之美与生命之短暂,唤起了人们对生命多样性的思考以及对生命独特的敬重心态。这般师生互鉴的场景,恰似《墨庄漫录》记载的棠梨嫁接之术,巧思匠心恰如作诗——在传统诗教的砧木上萌发出创新的花枝。 在这段时间,黄庭坚还留下《梨花》《次韵梨花》《压沙寺梨花》等20余首梨诗。苏轼曾赞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据《宋史》记载,王安石击节称叹“黄某清才,非奔走俗吏”;《大名府志》载“黄庭坚为教授,文行足为学者规范,当时甚推重焉”,足见黄庭坚为国子监教授时,无论学识和品行都得到人们的敬仰。黄庭坚名列“苏门四学士”之中,亦与苏轼并称“苏黄”,开创江西诗派,影响后世文脉。 时间流转到明惠宗建文三年(1401年),漳卫水患淹没大名府府城,压沙寺梨园终随黄土沉寂。然而,黄庭坚的诗教精神未绝,其“以文化人”的宗旨今日仍可为师者鉴,其“崇德树人”的教风依然激发人们对高尚品格、不屈意志的追求。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大名府故城遗址挖掘出宋式砚台残片,其侧铭文依稀可辨“退听返闻”四字。这种来自庄子却经黄庭坚改造的教学理念,如今仍在语文课堂回响——当师生共读“夜深留与雪争光”的梨园旧句时,历史的梨韵诗香依然在教育的土壤中绵延。 梨花岁岁新发,一如文脉代代相承。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大名县王村乡中心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