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问题往往在假期结束后更突出。今年清明假期结束后的第一天,北京儿童医院挂号系统内,拒绝上学门诊的一周号源显示全满。去年6月,北京儿童医院从原来儿童心身医学科的基础上单独分出“拒绝上学门诊”。门诊开设10个月,接诊近一万人次。家长认为,该门诊能够找出孩子拒绝上学的根源并提供治疗或干预。教育专家提醒,解决孩子厌学问题需要家校携手努力,多倾听孩子的心声,构建立体支持网络。
————————————————
“拒绝上学门诊”火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对孩子而言,当他们遭遇巨大学业压力而又无法及时、合理缓解时,通过“拒绝上学门诊”可以有效引起家长、学校的重视。该门诊相当于为孩子开辟了一个临时缓冲区,不失为尊重和保护孩子的一种方法。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教育督导评估中心 白永强)
“拒绝上学门诊”将儿童拒学现象纳入公共卫生视野,打破“懒惰”“矫情”等认知,推动形成“心理健康优先于学业成绩”的社会共识,从而让更多陷入类似教育困境的家庭敢于寻求帮助。但是,我们不能夸大疗愈功能,应明确这是系统性干预的起点而非终点,是过渡性救济措施,终极意义还在于家庭、学校、社会要形成“心育教联体”。
(河南省郑州市第一〇六初级中学 康鑫)
“拒绝上学门诊”一号难求,这表示学校需要强化心理咨询室建设。完善专职心理教师配备和课程建设,改变心理咨询室沦为摆设的现状;强化心理教师培训,提升心理教师临床技能,积极应对复杂个案,及时给予学生心理疏导或外出就医建议;健全心理健康早期筛查机制,及时识别潜在风险个体并提供必要干预,让学生在校就能得到专业的心理支持。
(江苏省滨海县教师发展中心 汪志华)
应该让家长和孩子同时挂号就诊。孩子拒绝上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自己、同学、教师、家长的关系认知和应对处理相关,但最重要的还是与家长的关系。如果仅从孩子角度入手解决拒绝上学问题,可能让孩子“病情加重”。结合家长对孩子的未来期望、素养认知、家庭关系等方面进行诊断才能更精准。
(湖北省宜昌金东方教育集团 向爱国)
孩子拒绝上学更多是家长过度期待、学校评价单一、社会竞争异化等压力挤压的结果。破解困局需要重构教育生态:家长放下“成绩滤镜”,在共情中重建亲子信任关系;学校破除“分数围城”,让课程表开出美育、实践与生命教育的“花朵”;社会摒弃“升学即成功”的标准,编织覆盖社区、学校、医院的心理支持网络。仅靠门诊应急,不改良教育土壤,终将难解根本问题。
(江苏省盱眙县明祖陵中学 侯永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