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3日 星期三
惠园师韵
季瑾:来华留学教育的瑾瑜之辉
王雅琪

    青春之美启贸大,瑾瑜之季献留华

    1995年2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简称“贸大”)成立留学生部,专门负责来华留学生的管理与教学工作。1996年8月,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毕业的季瑾被分配到贸大工作。28年来,季瑾一直躬耕来华留学教育领域,陆续在招生、学生事务管理、学历教育、教学教务管理、教学督导、教学教研等多个岗位从事管理工作,同时坚守国际汉语教学工作一线,是贸大来华留学教育从起步探索、发展壮大到提质增效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做有贸大特色的汉语教育不能局限于经贸。”为此,季瑾与同事提出“大商务”概念,经贸汉语教学由此变为内涵和外延更丰富的商务汉语教学。季瑾秉持以语言结构为筋骨支撑、商务通识为血肉的理念开展商务汉语研究和教学,与贸大来华留学教育共同前进,不断创新。

    不仅在教学研究领域,季瑾为贸大来华留学教育的教育测试和预科项目管理的创新也作出了探索和实践。为完成贸大规范来华留学学历生入学测试的任务,季瑾结合信息技术规范教育测试,牵头研发了《来华留学本科生及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和《来华留学本科生及研究生入学汉语考试题库》,2007年正式启用并沿用至今,完善了学校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评估体系。2014年,季瑾主笔撰写的培养方案帮助学校获批为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生财经类强化预科教育院校”预科教育基地。2015年首期预科学员入校,季瑾作为项目负责人全方位设计教学,创新预科强化教育模式,助力预科基地建立的第一年实现预科学员入学考试100%的通过率。

    经贸先锋,勇攀高峰

    说起来华留学教育生涯最难忘的经历,季瑾认为当属自己作为总撰稿人参与主持了学校商务汉语学习系统的自主研发。在招收留学生时,贸大常年坚持入学考试制度,但顺利入学的留学生汉语水平仍然参差不齐,这给中文授课的专业课程教学带来不小挑战。为减轻学生和学校的压力,国际学院计划打造一个能提高留学生汉语水平的自主学习平台,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为专业课学习扫除障碍。

    接受任务的季瑾带头到各高校调研留学生语言学习现状,拜访业界权威、专家学者,并召开专家研讨会,同时向社会公开招标技术公司,探索科技赋能国际中文教育,构建数字化语言自主学习模式。2015年商务汉语学习系统研发成功,实现了教育模式的革新。2015年起,《商务汉语学习系统》用于贸大来华留学生的公共基础必修课(汉语)并纳入全校留学本科生培养方案,至今线上注册的留学生已逾6400人。为此,贸大率先实现了数字国际汉语教学,书写了国内外商务汉语教育领域开创性的篇章,受到有关部门、社会机构、众多高校的关注和赞赏。

    “通关式的渐进学习,人机交互的简便操作,分层次的语言教学设计,能够更好地提高学习效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降低教学难度,进而服务于专业核心课程,减轻专业教育的压力。”谈及研发宗旨,季瑾表示建设好公共基础必修课,才能更好地促进各专业教育的开展。

    商务汉语学习系统的教学内容涵盖财经类专业涉及的商务常识的方方面面,并融合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通识案例,通过以点带面、辐射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向感兴趣的方向做深入探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汉语魅力和贸大特色。正如系统验收专家所言:该系统适应“一带一路”建设需要语言铺路搭桥的需求。该系统通过商务故事的传播开通来华留学教育领域的“一带一路”,以商行天下,充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方方面面。但季瑾也对该系统没有服务于校外更多群体而表示惋惜,叹息“作为汉语教师和研发者,在推广商务汉语学习系统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她表示,如果经费充足,完全可以用AI技术升级现有系统。为此,季瑾期望通过更多渠道宣传商务汉语学习系统,使其成为“留学中国”品牌,从而把贸大特色的商务汉语教学向全球传播推广,惠及天下。

    以树摇树,用心传薪

    谈及如何在贸大来华留学教育的深厚根基下做进一步提升,作为一名教师,季瑾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就语言教育的特点来说,教师需要探索多种灵活的教育方法,让课堂生动活泼;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关注教学内容,也要研究有效传授知识的手段和途径;在教育管理中要做好留学生的“趋同管理”,在相关管理层面设计更适合留学生的方案,让留学生感受到与中国学生同等的关怀,享受同等的机会。

    “一个真正爱学生的老师,学生是能够感受得到的,他们也会对老师更加包容。”季瑾表示,教师要共情关爱学生。谈到自己的学生,季瑾的眼里闪烁着温情:“我们要让留学生有归属感,让他们在贸大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爱上贸大,进而爱上中国。”

    ————————————————

    季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学院教研部主任、教授,主编商务类教材19本,总主编北大版对外商贸通识教育书系5册,参与国家社科重大、省部级课题若干。曾获北京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优秀留管干部个人奖一等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