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3日 星期三
明明德
让德育在自然教育中生根发芽
王效禹

    春日的校园,初一学生小林蹲在亲手栽种的山茶花前,小心翼翼地为叶片擦拭晨露。这个曾经在课堂上总是低着头的学生,现在会主动拉着同学讲解植物的生长习性。小林的转变,源于学校将德育融入自然教育的探索实践。

    触摸自然的温度。面对在钢筋水泥中长大的学生,学校以二十四节气为脉络开展“自然观察笔记”活动。学生用温度计测量土壤昼夜温差,用画笔记录樱花从含苞到盛放的全过程。去年植树节,师生在荒地上种下百株樱花,如今每个班级都认领了“成长树”。初二(3)班学生自发成立护绿小队,用淘米水浇灌树木,用厨余垃圾制作堆肥。当看到亲手栽种的树开出第一朵花时,学生真正读懂了“十年树木”的深意。

    感悟生命的律动。在生物课堂上,师生静静守候蝉蜕壳的完整过程。当蝉的薄翼在晨光中舒展,教室里响起轻轻的惊叹声。校园生态池成为生命教育的活教材,学生持续记录蝌蚪变青蛙的每个阶段,有个学生在日记里写道:“它们用三个月完成的生命蜕变,让我明白了成长需要耐心等待。”这种浸润式的体验,让敬畏生命的种子悄然萌芽。

    践行环保的担当。“少年河长”团队每周检测流经校园的河道水质,发现pH值异常后,学生顶着烈日排查污染源,最终推动社区餐馆改造油污处理设施。在“零废弃教室”创建中,学生设计的堆肥系统,让每天的水果皮变成绿植的养料。这些真实的环保实践,让生态文明意识从口号变成了具体行动。

    传承文化的基因。语文课上,师生沿着《诗经》的脉络寻找先民的生态智慧。“参差荇菜”的水乡画卷,“仓庚喈喈”的春日交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绿色基因在诵读中苏醒。清明踏青时,学生带着《本草纲目》辨识草药,感慨:“原来车前草不仅长在诗里,更能治愈伤痛。”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当我们将德育根植于土地,教育的天地便不再限于四壁之间。那些在春风里萌发的新芽,在秋雨中飘落的红叶,终将化作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与敬畏。这份扎根泥土的教育,正在孕育着面向未来的绿色希望。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钟祥市大柴湖振兴中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