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3日 星期三
提升学科素养,做有真本领的教师
成尚荣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就“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强国根基”专列一章,在强调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的同时,对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一要求为深入弘扬教育家精神指明了方向,为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提升开辟了新领域和新赛道。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能力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教育家精神是一个整体性结构,要以精神为引领,带动教师高素质专业化的全面发展。教育家精神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也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具有丰富内涵的命题。教育家精神需要教师专业能力的支撑,教育家不是一个只说“大词”的人,他们不仅有远大志向,进行宏大叙事,而且要将弘道追求融入日常教学工作,体现在学科育人的具体行动中,有微观的切入和突破。弘扬教育家精神重在教师教育教学的实践,教师要成为“用词来做事”的人。“用词做事”,美国学者布鲁姆的这一理念启发我们,教师应当成为有理想、有专业本领的行动主义者。专业素质能力的提升让弘扬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工程更具有专业性、科学规律性,也更具有学科育人的能力和智慧。

    如果做一个概括的话,可以用三个词来描述新时代的教师形象:硬脊梁、铁肩膀、真本领。硬脊梁之“硬”,当然包含真本领,有真本领的人,脊梁才有底气和实力真正硬起来;铁肩膀之“铁”,当然也包含真本领,有真本领的人,肩膀才能切实扛起社会之责和强国之任。因此,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应成为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和标志。

    教育家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要永远记住马相伯,他提出教育教学要为学生“开门示径”:打开大门指一条路,让学生自己去走,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他称自己“是一只狗,只会叫,要叫醒中国”。他要通过教育教学首先把学生叫醒,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增强本领——空洞的叫醒是苍白和无力的。我们要永远记住吕凤子,他创办学校,将其定名为“正则”,校训就是“爱与美”。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之美转化成学生成长的素养要求,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审美愉悦。我们要永远记住陶行知,他强调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中心。他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关于四颗糖果的故事,折射了他的生活教育理念;每日四问,映射了他“让尊重先于爱”的理念,鼓励学生学会自我追问、自觉反思和自主改进。我们要永远记住叶圣陶,他的“不教之教”思想,四个字大道至简,充满思想张力。可以判断,人工智能时代,“不教之教”将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新的价值……无论马相伯还是吕凤子,无论陶行知还是叶圣陶,教育家都在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都为新时代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奠定了重要基础。专业化是教育家的重要标识,像教育家那样做教师,就应该像教育家那样锻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教师要做课程教学改革深化的研究者和探索者。在熟知课程方案、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准确把握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促进全面发展,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坚持素养导向,面向未来;增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基本原则是指导思想的凝练,把握了基本原则就把握了课改的指导思想,把握了育人的方向。基本原则也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需要我们突破。值得注意的是,基本原则还提示了方法,指明了路径。

    教师要像教育家那样凝练并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教学主张,在自然状态和实践中形成教学风格。风格最鲜明、最具本质的特征是独特性,而独特性的深处是思想的独特性。风格是在与学生积极互动中长出来的,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风格是众多合唱声中领唱者的旋律,领唱者提升合唱队的水平,但不能离开合唱队。主张的凝练,风格的自然生长,让教师专业发展走向了高境界。

    教师要像教育家那样加强学科建设。尽管中小学的学科建设重在学科教学,但学科本身,亦即学科的学术素养却是学科教学的底层逻辑和重要支撑。教师要在学科建设中更新学科知识,提高学科素养,增强学科能力,努力成为学科教学的领军教师。特别要注重学科的整合,深入探索跨学科教学,打开学科边界,打开眼界、胸襟,增强综合素养,培育与发展创新素养,和学生一起做有创造力的人。

    教师要像教育家那样在课堂磨炼成长。于漪老师说,教育家是在课堂里站立起来的,是从课堂里走出来的。课堂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地方,也是教师成长最具活力的基地,只有上好每堂课,才能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只有教师对课堂有真切的认知,受到启迪、得到鼓舞,学生才会热爱学习、坚定学习志向。一个能上好每堂课的教师,才能体会到教育家精神的魅力,获得永远前行的动力,才能满怀信心地走在教育家精神的桥梁上。

    老师们,提升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要求如此清晰地摆在我们眼前,我们千万别忽略、轻慢学科教学,一定要加强学科建设,付出更多的努力,争取成为学科领军教师,让教育家精神照亮我们的教育生活。

    (作者系原国家督学、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