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月是水果纷纷上市的季节,樱桃、桑葚、枇杷、杨梅、西瓜等生鲜瓜果在大街小巷的市场上次第登场,当然也少不了芒果灿着金黄的身影。在瓜果芳香的日子,重读美国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芒果街上的小屋》,真是一段繁花缤纷、百果纷呈的精神旅程。 这次潜心重读之后,脑海中交替浮现的是“房子、漂泊、成长、离开”几个关键词。 《芒果街上的小屋》的主角是一位名叫埃斯佩朗莎的小女孩。虽然与家人居住在芒果街上的小屋,但小女孩身有所寄、心仍漂泊。房子是小说的核心词,频繁在小说中出现。比如,“破落又悲哀、墙砖碎裂的红色小屋”“街区的尽头是我的家,看上去更小了,像只猫儿缩起脚爪窝在那里”“那栋让我羞愧的小屋”……而小女孩梦寐以求的房子则是“像爸爸工作的地方那样的花园房”“一所寂静如雪的房子,一个自己归去的空间,洁净如同诗笔未落的纸”。在小女孩的眼中,房子不再是一个遮风蔽雨、隐羞藏耻之所,而是一个彰显尊严与自我之地。“花园房”“诗笔未落的纸”,多么灿烂、纯洁、梦幻啊。小女孩追寻的不是房子本身,而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隔离、对自由空间的渴慕、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在没有得到“一所新房子,一所心造的房子”之前,小女孩的灵魂自然找不到皈依,像漂浮的孤独小舢板——对房子的追寻,成了她成长过程中念念不忘的心经。 房子代表一种安稳,是心灵的栖息之所。小女孩的这种漂泊感,来源于她是移民家族。西班牙少数族裔从弱小之地来到发达之地,这种漂泊感、自卑感肯定如影随形。小说的开篇写道:“我们先前不住芒果街。先前我们住鲁米斯的三楼,再先前我们住吉勒,吉勒往前是波琳娜,再前面我就不记得了。”居住地频繁挪移,会给人一种时空的幻化与幻灭感,作者用简洁又舒缓的语气,呈现的却是一种沧桑、无奈、辛酸的情愫。 当然,不管“房子”还是“漂泊”,都是小女孩成长的追求和感受。小说内容斑斑驳驳,以小女孩的成长串联起芒果街的亲人、朋友、左邻右舍等人物。在这些凡人之间,夹杂着亲情、死亡、恋爱、婚姻、侵犯、暴力等生活痕迹。作者从儿童视角,用轻婉、轻盈、轻叹的气息,淡化了哀愁、哀怨、哀伤,泛发出生存的斑斓与人性的微光。 岁月流逝,小女孩肯定要从“弱”到“强”,成长为大女孩。“我住在那里却不属于那里的房子”“芒果有时说再见”“我强大得她没法永远留住我”,选择离开是小女孩成长的必然。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选择离开,不管愿不愿意。人生的第一次离开,是离开熟悉的母体。成长,就是与熟悉的人、物、景渐行渐远,与陌生的人、物、景渐行渐近。由熟悉到陌生、由陌生到熟悉,循环往复,成长就悄然发生了。 小女孩离开了芒果街,那条让她百感交集的街道,离开了童年的一段时空。小说的结尾写道:“我离开是为了回来,为了那些留在身后的人,为了那些无法出去的人。”这种离开,无奈中带着美好,哀婉中含着希翼。 整部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三章是《芒果街上的小屋》《四棵细瘦的树》《芒果街有时说再见》。 开篇的同名章《芒果街上的小屋》,作者把小说的视角和情感基调落在舒缓又俭省的文字上。小女孩身居小屋却心向“一所真正的大屋,一所可以指给别人看的房子”,可实现的方式只能是“爸爸手握彩票”或“妈妈讲的睡前故事”,梦幻与现实的碰撞是惨烈的。 《四棵细瘦的树》是小说中唯一没有描写人物的短章,只写了四棵细瘦的树是“市政栽下充数的四棵残次品”。可在小女孩眼中,“它们是唯一懂得我的”“细细的脖颈和尖尖的肘骨,像我的一样”。虽然是“残次品”,可这四棵树却向上生长也向下生长,它们坚持的方式是“怒气却从不懈怠”。“坚持,坚持,坚持”是它们教会小女孩的神秘的力量,或许就是这种力量,让小女孩最后强大到芒果街也没法永远留住她。 尾章《芒果街有时说再见》完全是一首“骊歌”。童年游戏不能再玩了,意味着自己长大了,是该离开“芒果街4006”和“那幢让我羞愧的小屋”的季节了。离开是为了回来,是带着身后那些不能离开的人的梦想离开,带着移民家族的阴影上路。可这种离开又有几人能够全身而回?“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任何一种离开,带来的都是一种悲壮,无论孤灯潜行,还是锣鼓送行。 可是,即使小女孩能够回来,她还会是当年的那个少女吗? 手头的《芒果街上的小屋》,我购买的是译林出版社的2007年2月版。在扉页上,我曾经留下过“2014年9月13—14日重读”的字样。如今,我又重读这部小说——重读,是我阅读《芒果街上的小屋》,以及一切经典作品的姿态。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义乌市丹溪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