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语文要素提炼大概念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王崧舟在《小学语文教师》上撰文,从概念层级来看,语文要素通常居于语文学科概念体系的下方甚至底层,一般表现为具体的语文学科事实,属于散点式、碎片化的描述性知识。语文要素的表述通常是操作性、行为性的,如“关注”“感受”“体会”“学习”“了解”“借助”“运用”“梳理”“选择”“把握”等,其目的是为了让师生理解与运用语文知识、技能、方法和习惯,体现素养立意。以命题形式表述的语文要素,关注的是学科的具体事实,聚焦的是散点知识的运用、单项技能的迁移,至于运用和迁移背后的目的意图,语文要素一般不予解释。一个语文要素的完整表述至少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特定条件”“表现程度”四个方面。其中,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因为判断语文要素落实效果的依据只能来自学生;行为动词必须具体而明确,可操作,可测量;特定条件指语文要素的使用范围和支撑前提,一旦忽视特定条件,语文要素的迁移性将大打折扣;表现程度指学生学习之后预期达到的最低标准,用以衡量学习结果的实现程度。但很多情况下,语文要素在表述中并不限定运用的前提条件。
大单元与跨学科学习的关系
江苏省教育学会副会长陆志平在《基础教育课程》上撰文,大单元与跨学科学习有什么联系?语文大单元学习与跨学科学习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重要的是语文教师必须增强跨学科意识。语文学习本来与跨学科学习之间就存在天然的联系,古代的语文教育是文史哲不分的。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同时也学习了道德、礼仪、哲学、历史、地理、文化甚至科学、艺术等,所以孔子不但说“不学诗,无以言”,而且还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我们选作语文学习的作品(材料)也是多样的,涉及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学习这些作品有时也需要跨学科知识的支持。语文大单元学习是在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与任务学习,这样的学习不可避免地需要跨学科。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并不是学了语文到实际生活中去运用,而是在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语文。当然,语文学科需要聚焦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但是与其他学科一样,语文学科也承担着全面育人的责任,都应关注合作、创新等共同素养,跨学科学习就是这样很重要的路径。
带上四个准备去观课
浙江省宁波市高新区实验学校教师陆青春在《浙江教育报》上撰文,观课(或听课)可以说是最草根的教研活动,随时随地就能开展。对于教师来说,观课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享受过程、一种精神福利,更是一条最便捷有效的成长专线。俗话说“有备无患”,无备必乱。在观课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是心理准备,以一种接受和学习的态度观课,不能因为个人喜好有所偏废。二是知识准备,观课前先将课程标准烂熟于心、教材内容了如指掌,掌握各单元各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还要弄清楚教学的目的和重难点。三是预设准备,设想自己执教这一课将怎样设计教学流程,会遇到哪些疑难和问题,这样在观课时,就会有意识地把他人的教学演绎与自己的教学经历或教学构思进行对比。四是资料准备,提前准备好“观课装备”,如教材、纸笔、观课记录本、课堂评价表等,必要时可带上录制设备。如果是档次较高的公开课,可以钻研一下与之相关的学术理论。虽然观课准备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但是观课后的收获会比没有准备更大,会使本节课的教学框架明晰起来,并对教学过程有初步认识,缩短自己与学术研究的距离。
(伊哲 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