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7日 星期三
AI时代的教育是何样貌?专家认为——
教师永远是变革的基础性力量
本报记者 李 鹏

    AI时代,传统教育模式将何去何从?面向未来,需要培养具备何种核心素质的人才?我们又该警惕哪些风险?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举办的第二届“启智育新”论坛上,来自教育界与科技界的数百位专家围绕“AI时代教育变革与创新”主题,试图为这些问题寻找答案。

    面对AI对教育带来的冲击,教育必然需要系统性革新,但变革路径并不清晰。清华大学教授孙富春阐述了“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机制,提出了双向赋能路径。

    “既要通过AI工具支持科学探究项目激发青少年创新潜能,又要以教育体系变革反哺科技创新。”孙富春的这一观点,得到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余新国的延伸阐释,他认为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教育的基本模型,主张建立基于数据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实现“师—生—机”的有机融合。

    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实现这种融合的先导。当AI能够承担知识讲解、作业批改甚至学习规划时,教师的角色必然面临根本性转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余胜泉提出,教师将成为具有现实身份和虚拟身份的叠加体,通过互联网跨越地域限制,服务于大规模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让学生“在AI时代学会生存”是变革的核心。北京大学教授窦尔翔提出要实施“智能时代新质人才成长工程”,即要通过个性化学习、教育资源配置优化等手段,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解决人才分类培养难题。

    面对冲击与变革,清华大学教授李星认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推动AI教育稳健发展。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韩进则强调,在传统教育向智能教育转型的关键节点,政府、企业、学界应该凝聚共识,搭建多方协同创新机制,为教育变革注入新动能。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副会长康宁将目光聚焦在基础教育领域,认为中小学教师应该积极求变,以未来人才需求为导向,创新教育实践。

    AI塑造的未来教育是何样貌?北京工商大学教授韩力群描绘了未来教育图景:从标准化走向个性化、从封闭课堂走向无边界学习、从知识传授转向素养培育。

    “但与此同时,我们要意识到技术伦理的争议、数据隐私泄露的风险以及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现实问题。”韩力群说。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钟义信同样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类“发现问题、定义问题”的智慧,必须警惕技术理性对这一本质的消解。他主张将东方哲学中的整体观融入技术开发,避免陷入“技术至上”的误区。

    论坛最终凝聚了几点核心共识:首先,AI是教育变革的加速器,但绝非终极答案。技术的价值在于赋能而非替代,教育需要在效率与人文之间找到平衡点。其次,多方协同是破局关键。政府需要完善政策保障与资源分配,企业应聚焦技术落地与伦理规范,学校则要探索适合本土的创新路径。最后,教师永远是教育生态的基础性力量,教师的智慧引导、情感联结与价值观传递,始终是机器无法复制的独特价值。

    面向未来,这场变革才刚刚开始。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