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7日 星期三
数字时代的青少年阅读:守住内核和素养
陈 婷 王 林

    数智化浪潮席卷生活各个领域,阅读也不例外。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书香是一种氛围”“数字阅读要和传统阅读结合起来,守住我们的内核和素养”。数字时代的青少年阅读应该守住哪些内核和素养呢?

    一要守住对阅读重要性的基本认识。

    青少年阅读是全民阅读的基础,每年举办的全民阅读大会上青少年阅读都是重要的研讨内容,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强调了阅读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价值。

    但是,有人认为数字时代阅读的重要性下降了,理由是“人类的学习速度永远比不上人工智能,它吸收的知识比任何专家都多”。持这种观点的人没有认识到,青少年阅读是基础性阅读,辨音能力、识字能力、解码能力、语言推理等一系列能力有机结合才能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不断提升才会更好地开发大脑功能。美国塔夫茨大学阅读与语言研究中心主任玛丽安娜·沃尔夫在《升维阅读》一书中提出,人类之所以能够学会阅读,是因为人类的大脑有一个开放性架构和可塑性设计。这样的构架和设计使得我们每当学会一项新的技能,“神经元之间便会建立新的联结和通道”“使大脑精密的结构重新排列组合,思维得以延伸,进而改变整个人类物种的智力进化过程”。所以,阅读不是识文断字这么简单,其重要性还体现在对青少年大脑的“塑造”上。

    二要守住以深度阅读为主的基本理念。

    数字时代青少年的阅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是阅读碎片化、娱乐化、浅层化。

    美国时代公司针对20多岁年轻人进行的一项媒介使用习惯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年轻人在一个小时内要切换媒体消息源27次,每天查看手机达到150—190次。人们习惯了思维的跳跃,迫不及待去寻找下一个更有趣的东西,因为有更多的游戏可以玩,人们更加被动,愿意把阅读当作一种消遣,而不会留意自己的想法到底是什么。可见,我们正在经历从“阅读脑”向“数字脑”改变的过程。

    当获取知识的速度赶不上人工智能,我们更应该停下来思考阅读的目的是什么?是让人类成为人工智能的傀儡,还是让人类变得更具创造力、更有温度?答案显而易见。然而要达成这个目标,我们必须进行深度阅读,因为深度阅读背后是深度思考,深度思考才能带来认知提升。

    因此,教师要反思传统的阅读教学,改变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青少年的阅读要更多去除死记硬背,聚焦独立思考、高阶思维,这也是人工智能时代青少年的必备能力。

    三要守住两种阅读形式结合的基本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阅读的对象和载体都发生了变化。根据2024年公布的第二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2023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高达80.3%。

    当青少年由纸质阅读进入数字阅读时代,看到孩子每天捧着手机,成年人难免焦虑。其实,阅读活动本质上是将外在信息吸收内化的过程,阅读方式的演变实际上是对不同时代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我们不应简单地将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对立起来,而应该综合利用各自优点,实现阅读的“升维”。比如,学龄前儿童要以阅读纸质图书为主,培养孩子的感知能力。小学阶段则可以引入基于纸质图书和数字设备的阅读和学习方式,让孩子掌握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法。

    目前学术界关于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的优劣争论颇多,但越来越倾向于这样一种观点,即阅读媒介不同造成的学生对一般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差别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其实在国际教育素养与能力测评中,“数字化阅读素养”都是重要的评估内容。数字时代,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让孩子掌握更多阅读方式、阅读技能,而不是将其从数字阅读中剥离。

    数字化对青少年阅读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大可不必惊慌,以“氛围为主、兴趣为先、阅读为本、方法为要”的理念抓阅读,“静下心来”“耐着性子”带着学生多读些书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作者单位分别系贵州师范大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