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7日 星期三
师生之间
教育不是把世界切成知识点喂给学生
李雪萍

    语文课上,刚学完“识字加油站”,学生便举着课本兴奋地从公交站牌、商铺招牌中寻找汉字宝藏。我指着窗外问:“如果现在要去街上吃一碗面,你会看什么标牌,怎样准确找到位置?”话音未落,前排的梓萱就举起了手,笑着说:“车站面馆!”她的声音清脆响亮,像石子投入湖面,瞬间在教室里激起一圈圈讨论的涟漪。“我也去那儿”“他们家的面还不错”,学生突然活跃起来,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小恒都加入了讨论。我数着举起的小手,惊讶地发现超过七成学生都指向同一个店名。

    这个答案让我愣住了。作为每天穿梭于家校两点一线的教师,我从未注意过那家新开的面馆,也不曾留意过角落里静默的标牌。学生是怎么在匆忙的上下学路上捕捉到如此细微的存在?

    “老师您不知道吗?”小旭的眼睛瞪得圆圆的,“这是新开的面馆,就在公交站牌后面。”后面的男生抢着补充:“上次等公交车我和奶奶吃了一碗。”学生七嘴八舌描绘着:锅里的雾气,案板上跳跃的面团,陶罐里的卤汁咕嘟地冒泡……他们的描述如此鲜活,仿佛面馆搬到了教室的角落。

    第二天早上,我特意在面馆那站下了车,只见白底上“车站面馆”四个红字格外醒目。店老板笑着跟我打招呼:“刀削面最畅销,还加鸡蛋,米酒、玉米粥免费喝。”望着眼前的一幕,我突然明白:当我们在课堂上谈论“观察”时,学生早已在生活的褶皱里展开了触角。

    而这次“教学事故”成了最生动的教材。那些可能在写作文时绞尽脑汁的学生,讲起面馆时眼睛里有星星在跳跃。他们知道哪家超市的水果最便宜,哪个零食店的老板会讲笑话,哪棵梧桐树的叶子最先变黄,哪棵树上的枇杷最甜。这些被成人世界忽略的碎片,在学生眼中都是闪闪发光的路标。

    看着学生热情洋溢的脸庞,听着他们生动鲜活的描述,我陷入了沉思。这个发现像一把钥匙,突然解锁了我对教育本质的某些困惑。在标准化的教育流水线上,有时我们习惯用分数丈量成长,用课本框定认知。学生的眼睛被训练成扫描仪,在试卷上快速捕捉关键词,却渐渐失去了在生活机理中漫游的能力。我们要求学生观察实验室里的烧杯反应,却忽略了站台边蒸腾的烟火气;教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心理,却忘记引导他们读懂街坊邻里间的温情密码。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可当校园生活被切割成40分钟的课时单元,当家校两点一线成为不可逾越的轨道,学生感知世界的触角便逐渐被规训成笔直的线条。那个被成人世界视为“背景”的白底红字招牌,恰似一面魔镜照出我们教育视野的盲区,也映照出未被驯化的童真之眼依然保留着捕捉生活诗意的本能。

    在面馆蒸腾的热气里,我重新理解了“观察”这个词。传统课堂上的观察是带有明确目的的凝视——观察种子发芽要记录数据,观察实验要总结规律。而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却是无功利的好奇漫游,他们注意妈妈围裙上的玫瑰花图案,因为那朵花会轻轻摇晃;他们注意爷爷掌心的老茧,因为那些纹路里流淌着锄头的歌谣;他们好奇奶奶针线盒里的顶针,因为银圈上镌刻着岁月的年轮。

    这种观察不指向任何考试重点,却构建着对世界的立体认知。当我们在地理课本上讲解“区位因素”时,学生早已通过面馆的位置悟出了人流与香气的辩证法;当我们在思政课上分析“市场经济”时,学生已经通过赠鸡蛋理解了小本生意的生存智慧。这些未被教案收录的“野性知识”,恰是打破学科壁垒的鲜活酵素。

    这次经历促使我重新设计课堂空间。在讲解《赵州桥》时,我带着学生测绘校园角落被忽略的紫藤长廊;讲解《纸的发明》时,我拿来宣纸请学生体验。当教室的边界延伸到车站、菜场,这些地方便成了最佳教学素材。

    更深刻的改变发生在评价体系。我在作文评分标准里增加了生活的维度,开始珍视那些比引用名人名言更动人的段落。当小蓓在作文里写“冬天面条里的蒸汽在眼镜片上凝成了小星星”,我给的评语不再是“注意扣题”,而是“请带老师去尝尝你发现的诗意”。

    如今走过车站,我总会多看一眼“车站面馆”的招牌。它提醒我:真正的教学不应是单向的知识注射,而是师生共同在生活这本无字书里寻宝。当学生用沾着油渍的观察日记推开教室门时,我们或许该放下教案,跟着他们重新学习如何用五官丈量世界——那些被视作“背景”的街角巷陌,可能正藏着打开教育本质的钥匙。教育不是把世界切割成知识点喂给学生,而是教会学生如何用自己的心灵光谱去解析生活的彩虹。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朱坡中心小学)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