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7日 星期三
五育行动
搭建学生素质提升的“脚手架”
李冬雪

    “1953年,新中国第一块人造金刚石在抚顺诞生;1960年,抚顺铝厂生产出共和国第一批航空铝材;1971年,抚顺石化炼制的航空煤油托举着东风导弹直刺苍穹。这些‘共和国第一’的背后,是30万产业工人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在辽宁省抚顺市第十八中学联盟校“多元学科月”活动中,学生饱含深情讲述着家乡的故事。

    近年来,学校通过开展“多元学科月”活动全面促进学生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维度的核心素养提升。

    “多元学科月”以3—4周为周期,以1—2个学科为主题,内容涵盖语文、数学、英语、地理、生物等学科,通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活动展示、实验操作等丰富多样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也促进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与合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的长远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多元学科月”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将单一学科知识转化为立体的文化认知体系。

    “语文学科月”活动侧重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百词竞赛”以书写为锚点,在一横一竖间夯实根基;“语文知识手抄报”将文字转化为视觉符号,构建个性化的知识图谱;为了筹备“爱国古诗文朗诵大赛”,学生深入探究古诗词的创作背景、时代精神,在《诗经》的古朴、唐诗的豪迈、宋词的婉约中穿梭,不仅积累了文学知识,更在心中种下了人文精神的种子。“每一首古诗都是一扇窗,推开就能看见历史的星辰。”八年级学生郭梓晴在感言中说。

    “多元学科月”的创新价值在于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可触摸、可操作的实践场景,让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实现能力跃升。

    “数学学科月”里,教师构建了“计算—思维—建模”的能力进阶链条:“计算能手竞赛”以限时运算强化基本功,“思维大比拼”用开放性问题激发逻辑思辨。“数学建模”活动堪称点睛之笔:学生将函数原理转化为桥梁模型、用几何知识设计最优包装方案,在动手实践中体会“数学即生活”的真谛。数学教师王蕾说:“当看到学生为论证模型稳定性进行有理有据的争论,我知道他们真正爱上了数学。”

    “地理生物学科月”活动将课堂延伸至真实世界。“旅游路线设计大赛”要求学生综合地形、气候、交通等地理要素,为“老年团”“亲子团”等不同群体设计路线,这种“需求导向型”任务让地理知识从教材走入生活;“生物标本制作”活动中,学生在山林间采集植物、在实验室解剖昆虫,用放大镜观察叶脉纹理,用标签记录物种特性,将生物教材上的静态描述转化为动态的生命认知。这些实践活动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大门——据统计,学科月期间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的频次较平时提升230%。

    面对复杂的现实问题,单一学科往往力有不逮。“多元学科月”通过跨学科融合,引导学生以系统思维审视世界,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厚植社会责任感。

    “政治历史学科月”的“坚定文化自信”诗朗诵活动中,8名学生从历史视角梳理中华文化的辉煌与抗争,从政治维度解读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在文史哲的交融中将抽象的“文化强国”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共鸣。

    “体育艺术学科月”实现了“体育+艺术+文化”的多元融合。田径赛场上,学生在奔跑中体悟“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美术展览中,青花瓷纹样、敦煌飞天等传统元素跃然纸上,成为文化传承的视觉载体;书法展示区,学生用隶书书写《论语》警句,在笔锋流转间感受汉字的美学意蕴。这种融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强国有我”的担当意识。艺术节闭幕式上,全体学生合唱《我和我的祖国》,用歌声诠释个人与国家的命运联结。

    “多元学科月”活动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了“活动—反思—迁移”的素养培育闭环。每次活动结束,学校都会组织“成长分享会”: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脉络,用短视频记录实践瞬间。这种“复盘式学习”让碎片化的活动体验升华为系统化的认知结构。数据显示,参与过三轮“多元学科月”活动的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测评平均分较未参与者高18分。

    更值得关注的是,“多元学科月”活动对教师的反哺效应。数学教师在指导建模活动中自学了3D打印技术;语文教师为筹备朗诵比赛深入研究了古典诗词的音韵学;跨学科备课组的成立让不同学科教师碰撞出创新火花……这种“教学相长”的生态,不仅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更让“多元学科月”成为持续进化的教育品牌——从最初的单一学科展示,发展为涵盖12个学科、56种活动形式的素养培育矩阵。

    “多元学科月”特色活动以学科知识为经线,以实践探究为纬线,编织出核心素养培育的立体网络,用跨学科的视野打破学科的围墙,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解决中触摸世界的复杂与美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者系辽宁省抚顺市第十八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