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7日 星期三
发现课堂改革样本·山东省临清市烟店镇中学“差异化思维澄清课堂”
一所乡镇初中的课改破茧之路
本报记者 褚清源

    4月17日,聊城市差异化教学改革推进会在山东省临清市烟店镇中学(简称“烟店镇中学”)举行,来自市内外的同行500余人参加会议。这是该校近年来承办的第五次大型会议。值得关注的是,每一次会议的主题都锁定在该校课堂改革创生的经验——差异化思维澄清课堂。

    这所乡镇初中发生的变化有目共睹。“过去学生上课睡觉,现在抢着当‘小老师’。”八年级学生李轩曾是“数学困难户”,如今成了组里的“解题师傅”。他的秘诀是“思维澄清技术”,即每道题都要用不同的方法讲给同学听。他说:“要给同学讲清楚,自己就要先思考明白。”

    孩子的变化家长看在眼里,教师团队的变化校长孙隆看在眼里,学校整体的变化则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和领导看见。山东省临清市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胡楠一直关注学校的发展。看到学校的变化,他说:“烟店镇中学的课改经验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优质教育不是消灭差异,而是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2024年5月,代表学校课堂教学重要成果的《思维澄清课堂》一书正式出版。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斌了解到这一成果后,评价说:“烟店镇中学的差异化教学实践,既守住了《义务教育法》的底线,又创造性地实现了‘让每个孩子都达标’的教育公平。其‘低重心、小步子’的教学策略为乡镇学校提供了可复制的改革样本。”

    改革的秘密藏在课堂里

    烟店镇地处鲁西北平原,这里是闻名全国的轴承集散地,有“中国轴承之乡”的美誉。但是,这个可以让整个世界“转动起来”的经济重镇,却未能让当地教育与经济齐头并进。烟店镇中学在临清市教育系统综合评估中常年位居下游,这让当地的优质生源大量外流。“全镇小学六年级毕业生1000多人,烟店镇中学只招进三四百人,并且一多半是后进生。”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孙隆说,“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上课睡觉、穿奇装异服现象比比皆是。”

    这一强一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2019年4月,孙隆接过这个“烫手山芋”。孙隆上任后对学生的成绩进行摸底调研,当时八年级学生的成绩让他瞠目。

    改变一所学校首先从改变关系开始,领导与教师团队之间关系的核心就是信任。上任伊始,孙隆就与全校每一位教师加为微信好友,真诚倾听每一位教师对学校发展提出的建议。能解决的问题孙隆会第一时间与学校领导班子研究解决。就这样信任建立了,改革的共识便更容易达成。他们最终把推动学校发展的突破口锁定在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效率决定教学质量,这是整个教师团队达成的重要共识。

    课堂教学改革从哪里开始呢?学校从剖析本校优秀教师的课堂入手,通过“三步工作法”推进改革:第一步系统梳理教师教学智慧,第二步提炼形成循环大听写等教学技术,第三步建立“发现—验证—推广”机制。“我们的目的是让全体教师都能深度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孙隆说,“我们坚持‘四不原则’,即不颠覆、不照搬、不冒进、不争论。”

    八年级数学教师胡桂春一直深耕小组合作教学,积累了丰厚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她巧妙把握课堂节奏,精准调控课堂氛围,使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得以高效运转。因此她的分层任务设计和动态分组等多样化教学策略在全校推广,为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范例。数学教师田民杰的课堂活力十足,她善用多样化方式点燃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思考,精准把控教学节奏。于是,她的教学经验也被吸纳进新的课堂教学范式。

    仅靠校内教师的经验和智慧显然是不够的。于是,学校先后请来多位专家,构建了“三类专家协同”机制:一是理论兼实践型专家,2021年8月聘请聊城大学教授于源溟作为学校课改顾问,进行跟踪指导;二是行政兼教学型专家,不断邀请临清市教科研训中心主任时磊和该中心初中室负责人贾永达等专家入校听课指导;三是组建本校教师教学指导团队。

    走进烟店镇中学的语文课堂,“循环大听写”正热火朝天地进行。这是“思维澄清课堂”的第一个技术——大脑知识激活。差异化思维澄清课堂有三大技术,分别是大脑知识激活技术、思维澄清技术、同心互助技术。所谓大脑知识激活技术,主要用于新知探究之前的准备阶段,文科类叫循环大听写,理科类叫知识前探;所谓思维澄清技术,包括语言对思维的加工技术、师生共同表征知识技术、自我监控技术、学习反思技术等;所谓同心互助技术,是指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思维澄清课堂上,4人一大组,2人一小组,常态的学习以2人小组为单位,师徒结对互帮互学,使优者更优、差者变优,充分体现“最好的学习是讲给别人听”的理念。

    烟店镇中学的课改没有颠覆式创新、没有宏大口号,有的只是“微变革、微创新、微服务”的持续深耕。

    “半天无课日”的沉浸式教研

    进入四月的第一个周三下午,数学教师王丽杰带着自己的教材和备课本匆匆走进教室,她要上一节公开课,课后同学科组的教师会对她的公开课进行验课和评课:从板书设计到提问逻辑,甚至一句过渡语都要反复推敲。这是学校坚持6年的“半天无课日”教研机制,包括定课、磨课、观课、验课、评课、思课,六步闭环缺一不可。定课,即学期伊始,由学科主任和各年级备课组长确定“半天无课日”教研活动上课教师名单,按先后顺序出示公开课。磨课,即每周三之前,备课组长组织同学科教师对将要出示的公开课进行磨课,校级分包干部、学科主任一同听课,共同对该教师课时教学设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修改,以达到期待的效果。观课,即每周三上午第一节和第二节课,政、史、地、生、理、化及综合学科全体教师进行观课;下午第一节和第二节课,语、数、英学科全体教师进行观课,并根据观课情况在观课本上做好记录。验课,即各学科备课组长提前提供检测题目,教师授课完毕,组织现场检验,并当场批改,验证本次公开课的上课效果。评课,即第三节课,以学科为单位进行说课评课,授课教师首先进行说课,解读本节课教学设计,分享突破重难点的策略,参与观课教师进行评课,说亮点、提建议,为该教师以后更好地提升教学水平提供支持。思课,即第四节课,全体观课教师根据自己的观课认识和其他教师的评课写出反思;授课教师根据自己的体验和其他教师提出的建议调整设计,并写出反思,这也称之为“写课”。

    青年教师杜骏昂印象深刻的是,数学组曾为一道例题的讲解方式争论近2个小时,最终研发出了“变式题梯度训练法”。

    八年级物理教师靳祖傅是一名青年教师,他第一次参加公开课时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但是经历了一次公开课后,他收获颇多。他说:这种公开课是教师成长的“加速器”,能跳出自己过去的舒适区,在压力中突破自我,在反馈中明晰方向,无论成功的经验还是遗憾的教训,最终都会沉淀为教育智慧,助力课堂从“形式精彩”走向“真正有效”。

    教师“半天无课日”教研活动自开展以来经历了由茫然到清晰、由简单到丰盈的过程,全体教师通过“半天无课日”教研活动,既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也提高了自己的教研能力。这种以创新为主题的教研活动,能够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践行新的理念,同时也向社会展示学校以创新为导向的教育价值观。

    激励先进,允许落后

    在课改推进过程中,孙隆在团队管理上深受北京十一学校原校长李希贵的影响。他说,李希贵《学校制度改进》一书中的很多观点让他深受启发,比如坚持“能用制度解决就不开会”的原则,比如学校的管理制度中专门增加了30%的鼓励性条款。孙隆坚信:教师不是有了优点才鼓励,而是鼓励了才会生长出优点。

    对于有棱角的教师,学校奉行“用其长不计其短”的原则。“有的教师很有个性、有棱角,甚至会与学校唱反调,但又很优秀。如果只看其棱角,管理者心里就会不舒服,但关键时候,这些教师确实能独当一面,比如教学模式的改进或教学展示总是能脱颖而出,在家长心中也很有影响力。所以要用人之长、容人之短,不必计较教师的棱角,所以我看教师,只看其长,忽略其短。”孙隆说。

    孙隆认为,管理其实并不难,无非就是简单一点、贴近一点、坚持一点。简单就是精简,一些流程仪式尽可能极简化执行,比如每次会议的时间最长不超过一个小时,不要求教师写烦琐的计划和总结等;贴近就是贴近教师的认知、需求、实际,贴近认知才能引起共鸣,贴近需求才有效果,贴近实际才不反感;坚持是为了使文化入心,如同水滴石穿、精准滴灌,慢慢用文化去影响教师。

    学校一直坚持“激励先进,允许落后”的管理原则。作为一所拥有100多名教师的学校,不怕没有上进者和优秀者,也一定不缺躺平者和落后者。要允许少部分教师暂时“落后”,但是当大部分教师成为创新主力时,整个生态就会焕发活力。所以,学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让上进、优秀的人群变得更壮大、更优秀。优秀的人占了主场,正能量成了主流,落后者也差不到哪里去。“对躺平者、落后者秉持包容的态度,就跟我们对学生的态度一样,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孙隆说。

    在4月17日举行的聊城市差异化教学改革推进会上,与会专家指出,素养导向的命题变革以真实情境、复杂任务为载体,打破了知识碎片化考查模式,强调知识迁移与综合运用能力。这一转变正倒逼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山东省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党组成员,教育考试与教学研究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宏图说:“希望烟店镇中学的教师继续创新教学方式,尝试通过项目化学习、跨学科融合等多元形式,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高阶思维。”

    “这是激励,也是鞭策。”孙隆说,“未来我们将更注重过程性评价与差异化指导,推动教学从知识传递迈向素养培育,实现教—学—评的系统性重构。”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