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4日 星期三
教育不是任何人都能随意介入的领域
修 旗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个经常被提及、很难说清楚但又十分有价值的问题。这个问题看似抽象,实则关涉教育实践的基本方向、教师角色定位、家校关系的处理乃至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从“教育是专业问题”的视角出发,无论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师的专业发展还是学校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无不强调规范性、专业性和科学性;从“教育是社会问题”的视角出发,教育从来都不是孤岛,其形态与发展始终受到社会结构、家庭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多重塑造。两个维度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教育实践的真实语境,任何试图脱离这一语境来理解教育问题的努力都难免陷入片面与局限。理解并协调这两种视角,是推动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一方面,教育的专业属性意味着“不可替代性”,它所倡导的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教育学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知识体系与方法论。从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将教育学科学化,到当代教育心理学、课程论、教学论的蓬勃发展,教育学作为一门专业学科的地位已毋庸置疑。这一专业属性体现在学校场域中,就是教师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掌握学科知识与教学方法,学校要按照教育规律组织教学活动,形成一套相对独立而完整的专业系统。

    教育作为专业问题的核心在于其科学性与技术性。现代教育建立在儿童发展心理学、学习理论等科学基础之上,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与评价都要遵循特定的专业规范。这些专业规范构成了教育工作者特有的权威基础,也是社会力量难以轻易替代的专业壁垒。在学校教育实践中,这种专业性体现在课程体系的科学设置、教学过程的专业设计、学生评价的多元标准等方面。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学科知识,还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满足差异化需求。

    这种专业复杂性决定了教育不是任何人都能随意介入的领域,而是需要长期专业训练才能胜任。因此,许多教育问题的合理解决要遵从“专业性”逻辑,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而非凭个人经验或社会舆论来主导。家长和社会应当尊重教育的专业边界与规律。

    另一方面,教育的社会属性强调其是一项基本的公共服务,多元利益主体的共同参与是必然的。

    虽然教育的专业属性不容置疑,但也不能忽视教育背后的社会基础。美国哲学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强调教育活动不仅发生在课堂,也深深嵌入整个社会结构之中。教育的许多问题其实源自社会不平等、文化冲突、代际差异等深层社会因素。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到校园欺凌、青少年网络成瘾、家长“鸡娃”等现象,无不体现教育背后的社会问题。

    也就是说,教育同时具有社会属性。这不仅意味着教育是价值传递的主要阵地,无论性别平等、环保理念,还是国家认同、公民责任,都需要整个社会共同构建价值共识。同时还意味着教育牵涉多元利益主体,教育不能是封闭的“象牙塔”,必然要面对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因此,良好的教育生态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和谐互动,在充分考虑和兼顾各方利益诉求的基础上达成一致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共识。

    教育的“专业性”和“社会性”就像硬币的两面,具有内在统一、相互依存的属性,每一面都不容忽视。如果将二者割裂开来,要么导致教育脱离实际,要么导致教育丧失专业性。因此,在凸显教育专业性的前提下重视社会各方教育诉求,找到共性问题的专业解决方案,找到教育发展的“最大公约数”,应该是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价值追求。

    正确认识教育的双重维度,对改善教育实践具有深远意义。首先,在家校关系方面,应当建立基于相互尊重的合作伙伴关系。学校应承认家庭教育的独特价值,家长也应信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判断,使专业智慧与社会经验有机融合。其次,在学校发展方面,应当既注重教育质量的内部提升,又保持对社会变革的敏锐回应。课程设置既要符合学科逻辑,又要关照社会生活;学校管理既要遵循教育规律,又要吸纳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合理诉求。这种开放且专业的办学理念,能使学校在社会变迁中保持活力。最后,在教师专业发展上,应当培养既能深耕教学专业又能理解社会语境的教师,他们不仅掌握学科教学知识,还具备一定的社会学视野,能够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现实有机连接,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与批判思维,使学生在充满不确定的时代拥有应对变革的适应力、明辨是非的判断力以及参与社会建设的行动力。

    (作者单位系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