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荔湾区西关实验小学海北学校师生在西关书房共读 |
“有困难,找街道教育工作联席会议。”
这句话在如今的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教育界很管用。
今年4月,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实验小学芳和校区门外道路的路灯设施老化,学生放学时只能摸黑行走,怎么办?街道马上召开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订了“点亮回家路”路灯改造工作方案。短短10天后为该路段加装4盏LED路灯,师生和居民的夜间出行难题终于解决。
教育从来不是一座孤岛。在广州市荔湾区,一场以街道为核心的“教育协同革命”正在悄然发生。面对校园安全、困境儿童帮扶、心理健康教育等复杂教育议题,荔湾区创新构建街道教育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以“教育吹哨,街道报到,接诉即办”的模式,打破部门壁垒,整合社会资源,探索出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建设的全新路径。
从“单兵作战”到“协同共治”
每个上学日,走在彩虹步道上,目送两个孩子进入广州市真光中学附属坑口小学,是家长陈梁最幸福的时刻。
但在一年多之前,送孩子上学是陈梁最头痛的问题。广州市真光中学附属坑口小学门外的200米道路是学校和一所幼儿园的入口,也是附近小区停车场的出口,人车抢道,年久失修,坑洼遍地,雨天一踩一脚泥,接送的家长每每怨声载道。
让陈梁没想到的是,2023年11月,接到问题反应后,冲口街道马上召开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安装安全护栏,修复破损路面,以“一米高度”视角用彩色油漆进行装饰,增强了步道的标识性和趣味性,形成了现在的“彩虹步道”。
“虽然只有短短几百米,但孩子们可喜欢‘彩虹步道’了。”陈梁告诉记者。
“彩虹步道”事件在荔湾区教育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开心的不仅是家长,许多教育人的内心也是既欣喜又激动。
2023年9月8日,荔湾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联合下发《关于建立各街道教育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支持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提出以街道党工委书记为总召集人,党工委副书记为副召集人,辖内派出所所长、司法所所长、市场监管所所长、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等为联席会议成员,定期收集辖内学校需要协调的问题,定期召开工作例会,逐个推动解决。
“以前,教育是九龙治水,谁都能说几句但谁都不管,但现在有了这个机制,让问题在一线发现、一线化解。当然‘属地管理’不是街道包揽一切,而是发挥其基层联动作用,以街道党工委为纽带,横向联动教育、公安、司法、市场监管等部门,纵向衔接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高效协同的‘大教育’工作格局。”荔湾区教育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联席会议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还会提交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研究解决。
更重要的是,为了激发街道参与教育工作的动力,区委、区政府督查室会定期督查督办、跟踪问效。
从“物理结合”到“化学反应”
街道教育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启动了,到底怎么落地?这个全新事物对荔湾区22个街道负责人都是难题。
“一开始,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办,就是把教育、公安、司法等部门的人都招呼来,让大家列个问题清单。”荔湾区海龙街道党工委书记齐俊桥坦言,有人不理解,认为这就是教育部门的事,联席会议就是“增加负担”。
“街道是国家政权的神经末梢,教育是最大的民生,街道就得保安全、保底限、保民生。”齐俊桥的话让怀疑者和犹豫者吃了“定心丸”。
海龙街道地处城乡接合部,城中村面积较大,学校门口偶尔会有社会人员徘徊滋事,在街道的协调下,村里专门派民兵穿上迷彩服在学校门口定期巡逻,学生和家长都安心了不少。
与海龙街道不同的是,位于市中心的龙津街道总面积虽然只有0.528平方公里,但下辖街巷近200条,辖区内学校都在内街内巷,空间狭小,面积受限,环境安全更是困扰大家的难题。
“街道教育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的设立,让我们看到了区委、区政府对教育的高度关注和决心。”龙津街道党工委书记万蓉蕾告诉记者,街道充分利用区域“微改造”项目和危房改造经费,在学校周边空间打造儿童社区活动场所,增设了家长等候区域、社区风雨廊等配套设施,将儿童友好元素融入社区整体环境改造建设。
“街道是家校社协同育人同心圆的‘圆心’,要发挥好各方力量,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同样也是两个孩子妈妈的万蓉蕾说。
这样的重视同样体现在荔湾区其它街道,校园安全、项目施工、食品安全、交通疏导、环境综合整治……这些小事看似琐碎,但因为“接诉即办”温暖了家长和群众的心。
“教育是大家共同的责任,就应该发挥街道牵头抓总的作用。”冲口街道党工委书记刘敏军对此深有感触,她所在的街道不仅为广州市真光中学附属坑口小学铺设了“最美上学道”,还尤其关注困境儿童。
学生小潘今年8岁,父母都有智力残疾,由奶奶抚养。去年4月,小潘出现情绪冷漠、社交退缩、厌学等现象,冲口街道牵头,安排居委会工作人员和社工定期进行探访,陪同孩子就医;对接区妇联安排心理老师上门疏导,开展爱心妈妈结对行动与其结对;与学校合力,深挖厌学根源,调整教学策略,适度放宽要求。去年9月,小潘多次流露出转学的意愿,街道教育工作联席会议研究教育政策,协助学校办理了小潘的转学手续。目前,小潘已融入新学校环境、积极主动社交,不仅能按时上学,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每一个街道都有几个“小潘”,如何帮助这样的孩子走出困境,街道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启动“全链条救助”:民政部门落实低保、卫健系统送医治疗、学校提供心理辅导。这种“兜底式”帮扶模式已惠及全区上百名困境儿童,真正实现“救助不漏一人,关爱不差一步”。
“孩子的事情不是一个部门、一个科室的事,是大事,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刘敏军动情地说,现在自己开展工作都有了“教育思维”,总想着为教育做点什么。
从“机制创新”到“体系重构”
清晨6点30分,荔湾区逢源街道西关古巷,老店的美味肠粉出炉,逢源街道党工委书记陈东也开启了自己的晨跑。最近两年,他晨跑的内容多了一项——看看校门口安全。
“让教育人安心做教育的事情,其他工作让我们街道做。”陈东这两年围绕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做了不少事情。尤其是逢源街道地处老城区,有270多条街巷、100多条麻石路,校园周边摆摊设点的情况屡见不鲜。但他硬是一一啃下了这些硬骨头。
随着荔湾区校园安全、环境治理等问题的不断解决,街道教育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会不会有一天没有“用武之地”?
面对记者的疑问,陈东的答案是——“主动作为,大有可为”。
一次走进地处西关古巷的乐贤坊小学的调研,让陈东有了新的想法:学生做了那么多精彩的手工,为什么不举办一次中小学创意作品大赛?说干就干,逢源街道立刻筹备街道少年儿童文化创意作品展,将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通过街道善城暖屋(慈善超市)义卖,传递爱心和温暖,并以善城暖屋(慈善超市)作为少年儿童思政教育基地,与辖内各中小学校、幼儿园签约共建,真正实现了“街、校、社”三方互育共建。
“以后我们还要举办更多的书法大赛、绘画大赛,给孩子更多展示的舞台,发挥更大的辐射功能,实现辖区各类教育资源互融互通,打造街校协同教育共同体,真正达到1+1+1>3的效果。”陈东告诉记者。
无独有偶,今年1月15日,在海龙街道的推动下,荔湾区西关实验小学海北学校在校门口专门建了西关书房,引入荔湾区图书馆藏书3000册,分别开设居民通道和师生通道,在使用时间上予以区分,让书香浸润更多家庭,让知识真正“触手可及”。
毫无疑问,街道教育工作联席会议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街道的工作量,但陈东却乐在其中,“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每一个家庭都是社区的一个单元,为教育工作不是负担,未来我们逢源街要做‘教育强街’的示范”。
“这是双向奔赴的机制。”齐俊桥言辞恳切。
荔湾区不仅关注孩子物质层面的安全,更关注精神层面的安全。针对备受关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荔湾区依托街道统筹优势,建立了“心理筛查—分级干预—跟踪服务”全链条体系,整合学校心理辅导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工站等资源,开展青少年心理问题联防联控。通过街道教育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进社区”项目,组织专家开展家长心理课堂,提升家庭心理疏导能力。
因为有了协同发力,现在的荔湾区推出了家庭教育4.0版,即“为家庭成员赋能,为孩子成长护航”的“荔家美4+N”工程。其中“4”即四路共建:走稳家庭教育实践之路,走新学校教育赋能之路,走宽社会协作共建之路,走实政府引领护航之路;“N”即多部门共建、多渠道共育,目标仍是为了提高协同育人的科学化、常态化和制度化。
“未来我们将加大部门的协同力度,积极推动交通、城管、水务、住建等部门参与到教育工作中来,扩大联席会议‘朋友圈’。”荔湾区教育局负责人表示,教育部门在接受街道帮助的同时,也需要利用自身资源服务好属地街道,构建起学校与街道紧密衔接的纽带,让街道真正把学校的事务当成自己的事务。
街道教育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改变的不仅仅是街道、学校、家庭,它打破了部门壁垒,推动“教联体”在基层落地见效,体现了社会协同力,形成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实践路径。
“未来,我们想让联席会议机制从‘应急响应型’转向‘综合治理型’,整合教育资源,培育‘教育治理共同体’意识,让更多人成为教育生态的建设者。”荔湾区教育局负责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