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1日 星期三
治校方略
从“修剪枝丫”转向“培育根系”
尹 筱

    2023年,郑州市创新实验学校金桂街校区迈入建校第三年,60余名平均年龄27.5岁的教师中,工作1—3年的新手教师占比超70%。在与管理层的磨合过程中,加入团队没多久的我发现自己踏入的不仅是“新手村”,也是一片亟待重构的管理生态丛林。

    “校长,我把您的电话给他了,您解决一下”“材料马上要交了,您看怎么写”“要安排老师做岗位之外的事情,我感觉开不了口”……

    当团队中80%以上的事务需要校级决断,超过一半的冲突源于沟通“断层”,学校的困境已非个人能力问题,而是系统缺失的警报。彼时的我意识到,管理的本质不是“救火”,而是重构生态土壤。

    在对这支年轻的管理团队调研诊断的过程中,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李希贵的“管理者十问”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青涩的现实——

    你是不是感觉团队成员不太成熟?你是不是把事务交给其他人不放心?你是不是感觉团队成员境界不高?每当有人请示你的时候,你是不是很快给出答案?你是不是感觉事情越来越多,难以应付?你是不是大部分时间需要通过开会处理事情?同一件事情是不是经常会出现前后不一的处理方式?团队成员积极性不高是不是令你懊恼?部门互相扯皮是不是让你生气?不少问题反复出现,是不是需要你反复处理?

    没想到,我们管理团队的回答结果平均至少有7个“是”,回答“是”越多,说明管理素养越欠缺。

    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真相:我们达到现在的领导层级,可能是因为工作负责、课上得好、课题做得扎实,但并没有人或工具来理性评判我们在这个领导层级是否合格、是否具备相匹配的领导素养。

    没有人生来就会做领导,学校管理团队在反思后开启了一场静默但能量巨大的“修炼”之行,更大的突破来自“金桂管理素养根系模型”的构建(见右图)。

    其中,深埋地下的“根系”是“合作托举”“先人后己”等品格系统,也是组织生态的深层营养,决定着组织的抗风险能力与成长上限。

    但如何让看不见的品格生根呢?

    “改变‘观念’可能很难,但可以从改变行为开始。”李希贵校长的箴言再次成为我们管理思维的转折点。在对管理素养的摸索中,我们提炼出“干部影子行动攻略”,通过100多项行动尝试构建组织品格记忆的传承机制。

    例如“先人后己”的品格素养关键词,原本解读为“领导者将团队福祉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价值选择,本质是通过自我约束建立组织信任”,我们通过“干部影子行动攻略”倡导将其描述转化为个人实际行动:新设备到位后,首先配给教室;合影站在队伍边上;你可以主导的报告,将自己的名字列在最后面;安排办公工位时,让同事优先挑选;分配任课班级时,让老师先选择他们最喜欢的班级;遇到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时,让同伴选择那些相对容易的环节去做;就餐排队时让老师先打餐……

    就这样,通过具体行为反哺品格生长,根系系统逐渐舒展。

    与“根系”相对应,地面的“枝蔓”则是“无碍沟通”“冲突调解”等能力系统,是个人价值输出的技能通道,展现着管理者的创造能力与价值底线,是能通过学习培训掌握的。

    为了更好地掌握各项关键能力,管理团队聚焦高频问题,守住研究阵地,一月一次,多元联动,在时间管理、有效沟通、团队协作、冲突调解、决策能力、负面反馈、零成本激励、寻找客户等关键词中,共建管理文化,操练管理技能。

    以“冲突调解”为例,生生冲突、师生冲突、家校冲突、干群冲突,每个冲突背后可能都站着两个受伤的天使,而解决冲突的能力就成为管理者持续进行的成长课题。

    管理者不仅要成为修复翅膀的人,还要回收冲突能量并化为团队推进的燃料,生长出不同解决策略。比如,24小时响应机制:简单争议→年级组内解决,复杂问题→校级调解小组解决,重大危机→启动家委会协同解决;情绪拆弹术:设置“冷静角”供冲突双方消解情绪;利益翻译官:将“主观表达”转化为“我们都想被公平对待”……

    在我看来,管理素养的觉醒不在惊天动地的改革,而在无数个行动的积累。现实中,我们总习惯于惊叹树木的高大,却常常忽略地底下的真相:地表每生长1厘米,地下根系可能需要延伸30厘米,这恰似品格与能力的延伸。

    根系品格行为看似微小,实则在团队认知中沉淀着“利他基因”,为后续的沟通协调、冲突调解等关键能力积蓄势能,如此才有枝蔓向阳伸展输送能量、价值转化为可见成果的更多可能,这也印证了品格培育对能力提升的指数级支撑效应。

    当管理从“修剪枝丫”转向“培育根系”,从“解决问题”升维至“培育解题基因”,生命力便开始自主奔涌。

    如今,将“管理者十问”再次摆在面前,答案已悄然改变——

    我已经感觉到自己的下属真的了不起;出差多日,可以基本做到没有人请示我;我开始有时间读书、写作;我的下属经常向我“回报”而非“汇报”一些让我拍案叫绝的方案;学校内部的常规事情已经很少通过开会解决;同样的事情下属基本知道我会如何决定;对于学校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开始尝试用结构和制度解决……

    (作者系河南省郑州市创新实验学校金桂街校区校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