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米油盐的烟火气中藏着最质朴的诗意。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学校的“土灶乡炊”课程,以“西山开心农场”的古朴灶台为讲台,把平淡日子变成充满惊喜的课堂,融入温暖诗意的生命教育,让教育回归本真,尽显质朴之美。 烟火中淬炼品格。土灶,承载着中华文明千年的饮食智慧。当学生化身“小厨师”,在柴火跳跃的灶台前忙碌时,锅铲与铁锅的碰撞声、食材入油的滋啦声、同伴协作的谈笑声,交织成一曲劳动者的交响乐。袅袅炊烟中,他们拾起粗瓷碗、端起竹木筷,在粗粝的乡村饮食中咀嚼谦逊与勤勉。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灶台虽简,却让学生卸下浮躁,体悟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他们自觉践行餐饮之礼,珍惜每一粒米、每一片菜叶;在烟火熏染中,感悟“忆苦思甜”的深意,悄然养成勤俭节约、尊重劳动的美德。乡土的温情与传统的智慧,在火光中凝成一颗颗向善的种子。 灶台间有灵光一闪。学生分组协作,从设计菜谱到掌勺烹饪,每一步都需要调用跨学科知识:火候调控涉及物理热学,食材搭配暗含化学变化,营养均衡考验生物素养,而成本计算则是数学的实战演练。 “火大点,添柴”“别揭盖,饭要夹生了”,在真实的挑战中,他们从慌乱到从容、从依赖到独立。有人研究柴火燃烧的规律,有人探索淀粉糊化的奥秘,还有人用数学思维规划烹饪时间。灶膛里跃动的火焰,点燃了求知的热忱;锅铲翻飞间,知识从课本跃入生活,化为解决问题的智慧。 汗水中折射生命张力。土灶前的劳作,是一场体能与意志的双重修炼。男生挽袖添柴,女生执刀切菜,淘米、生火、翻炒、端盘……汗水浸透衣衫,灶烟熏红眼眶,但无人轻言放弃。 “厨神争霸赛”将氛围推向高潮:评委团严阵以待,学生端出创意菜品,或摆盘精巧如画,或命名妙趣横生。优胜者佩戴奖牌,笑容灿烂。这一刻,他们读懂了劳动的真谛——它不仅是体力的付出,更是生命力的绽放。乡炊的烟火气中,强健的体魄与坚韧的意志悄然生长。 舌尖上跃动艺术哲思。烹饪是流动的艺术。学生以食材为颜料,灶台为画布,在油盐酱醋的调和间创作“舌尖上的美学”。一道“西山三色蔬”讲究配色和谐,一碗“农家炖豆腐”追求火候精妙,就连菜名也充满诗意:“荷塘月色”“金玉满堂”…… 展厨沙龙中,学生侃侃而谈创作灵感,用“4F反思法”梳理感悟。跨组品鉴时,他们从同伴的菜品中汲取灵感,在碰撞中提升审美素养。土灶乡炊,不仅烹出佳肴,更淬炼出一颗向美而生的心灵。 炊烟里蓄养精神之根。当最后一缕炊烟消散,学生围坐分享劳动成果。舌尖回味着亲手烹制的菜肴,心中升腾起对生命的敬畏与感恩。“原来一盘菜要流这么多汗”“爸妈每天做饭真不容易”!质朴的感慨,道出劳动教育的深层意义。 土灶乡炊的时光终将成为学生生命中恒久的“心灵底片”,教会他们尊重每一分付出,珍视劳动的价值,更在潜移默化中铸就吃苦耐劳、锐意进取的品格。未来,无论行至何方,这缕炊烟都将指引他们以热忱之心拥抱生活,以踏实之步履书写人生。 教育,当如土灶之火,温暖而明亮。学校以乡炊为媒,让“五育”融于烟火、化于日常。在这里,学生不仅学会生火做饭,更在劳动中锻造品格、启迪智慧、强健体魄、涵养美学、升华灵魂。这,便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朴素中见深远,实践中育未来。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学校)
|